“毕加索”救不了神龙汽车(图) |
作者:魏惠娟
——就像婚姻一样,两个优秀的人在一起也许不合适,合资类似婚姻,同样优秀的文化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很好的融和。
9月8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准备了3年的“毕加索”终于下线露脸了。此间,有人士表示神龙欲借“毕加索”改变旧格局。但实际上,明白神龙公司一些经营战略的人都知道,“毕加索”不是神龙汽车的救世主。
“毕加索”不会成主流
首先,这款车不会成为主流。在雪铁龙公司,它就不是主打车;从历史发展来看,神龙富康最早的定位是在家用轿车上,一直打着“中国首选家用轿车”的大旗,正因为如此,“毕加索”的推出在本企业只算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二,由于该车造型、用途的特殊性,使得它的用户群很窄。“毕加索”其原装车型是一种五座单厢多功能家庭用及商务用车,兼备小型轿车和旅行车的功能,车型外观像一滴水珠,从侧面看,整车的上半部形成一个完整的桥拱形曲线,车头、车厢和车尾连成一体,非常适合郊外远行,所以它主要面对那种喜欢猎奇、时尚的年轻人。而在我国,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购买家庭的第一辆车,他们首先考虑的就是经济实用。如一位富康车主对的评价:“毕加索”是用来干什么的车?做商务车太小,若是单位买的话,高档的有别克,低档的有东南、金杯。做箱式客货车又太贵,谁舍得这么贵的车成天拉货?如果是做私家车,又不符合中国家庭的心理定位,国人对第一辆车的选择应该还是轿车。“毕加索”做旅游车倒是不错,可现在的中国人有几个能专门买辆旅游车玩?而且,再加上20—25万的高价,其定位真是有点不伦不类。不过,好在神龙公司没有太多的估计这批用户的数量,所以计划产量也就比较低。今年仅计划生产“毕加索”1100辆,明年计划生产10000万到15000辆。
三,神龙公司为何选择这个时候推出“毕加索”?8月23日一汽大众的BORA宝来下线了,年底上海大众的POLO也要下线,作为我国的三大汽车生产厂之一的神龙公司选这个时候推出“毕加索”,无疑是向大家展示自己依然可以与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争夺天下的技术实力。
雪铁龙也许不想在中国造车
从这辆下线车冗长的名字“东风雪铁龙萨拉毕加索”就可以看出,中外合作方对于“毕加索”的命名有争议,一方面它会涉及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是营销权。有人甚至说名字中没有神龙的字样,因为神龙这次从属为雪铁龙打工。原本神龙看好的是1.8升毕加索,可雪铁龙却只允许神龙生产1.6升和2.0升的,雪铁龙自己通过其营销网络在中国销售进口车1.8升毕加索。
雪铁龙的做法当然会引起业内人士的斥责和猜疑。德国大众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中的占有49%的比例,而且几乎每年德国大众总部都会提出增资中国的新计划,但在神龙公司,雪铁龙只有25%的股份,而且一直不积极增加投资,这次与神龙抢夺1.8升毕加索,足可以看出雪铁龙是非常注重短期利益而没把重点放在与东风公司合作中的长期利益上。这样看来,要引进“毕加索”,神龙公司为何耗时三年左右而且付出了巨大的投资代价就有了答案。
当然雪铁龙自控1.8升毕加索有其更深的原因,那就是雪铁龙在中国的战略重点就是卖车,而不是造车,甚至可以说其产品发展重点都不在亚洲,当然更不在中国。有一个细节或许可以小见大。今年5月,雪铁龙C5打入我国市场,在长城饭店做了规模庞大的投放信息发布仪式,表示神龙公司将为此车在华销售提供销售网络服务系统。这一举动成为雪铁龙投资中国的“经典”,因为他们基本上没和神龙公司一起做过这类大的投放仪式。
中国眼看就要入世了,德国大众在快马加鞭增资增产,但神龙公司传出的消息是到2004年雪铁龙在中国的战略销售目标才是8万辆。而现在的销售情况是连续两年近5万辆。一年一万辆的增长辆,并不能说明雪铁龙汽车沉稳,只能说明他们对投资中国信心不足或诚意不够,因为他们也知道未来5年中国是世界上汽车销售增长量最大的国家,而且主要表现在家庭用车上。雪铁龙是全世界知名的家庭用车生产厂,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神龙汽车也是中国最大的家庭用车生产厂之一,而且在建厂之初就“立志”要做中国第一大家庭轿车生产基地,就连刚刚上任新中方代表、神龙公司总经理的刘卫东现在报的还是这个目标。
难以解决的冲突
翻看中国汽车历史上的几大中法合资企业,前有广州标致,后有三江雷诺,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冲突是相同的——文化冲突。东风公司和雪铁龙在中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已有9年历史。但合资以来,双方总是矛盾不断,甚至在一些外国记者的笔下写出了这样的文字:“悠久绵长的中国文化和浪漫优秀的法兰西文化一直都存在着裂缝”。这其中既有两个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和的问题,也有雪铁龙在中国的战略问题、在中国的车型投放问题,也有双方管理层经营观念的冲突。
热情浪漫的法兰西人,生产出了浪漫、超前、时尚、个性的车,而中国文化更注重实际、共性。两厢掀背富康车就是个典型案列。从第一辆富康下线至今,两厢车是被中国老百姓接受了,但是有几个雪铁龙的人想过,这条路是神龙汽车用钱铺就出来的。大量推广活动、广告宣传、培训,扭转中国老百姓“有头有尾”的“消费观念”并非易事。
但遗憾的是好不容易两厢富康被我国大城市、旅游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认可了,为抢占公务车市场,神龙又推出了三厢车。客观地说,一个企业想到多角化经营是件好事,有时这种模式能使企业多条生存的出路。但是花了7.5个亿开发三厢富康,并没有给神龙带来新出路。投资8000万元、仅在武汉大街上跑的东风皮卡N15(与其实业公司共同开发)也同样因为头轻不能载重被打入“开发失败一族”。
除了中法双方的冲突外,神龙“钱紧”也是个大问题。去年底,神龙公司通过了国家的十五万辆规模的验收,来自东风汽车相关部门的参会领导表面欣喜,但内心深处却不这么想。因为当年在建设神龙富康时,国家有关部门对轿车进入家庭做出了过分乐观的估计,一再坚持要神龙公司一次性投入建成15万辆的规模。听话的神龙当事领导一下就投资了上百亿,造成财务负担过重,成本较高不下,与其它滚动发展、滚动投入的汽车厂相比,神龙失去了竞争优势。在资本说话的今天,缺钱的神龙自然“气短”。
在神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冗官、冗员,产销不分家,导致好像每个人都在管事,但谁都又不负责。这一点,记者们深有体会。若想采访到神龙的某一官员,绝非易事。因为他们天天大会小会不断,找不着人不说,就是找着了,也是你推我、我推他。(神龙的网站可谓对外的窗口,可是因为职责不清、办事拖沓至少两年没有更新,消费者的投诉更是石沉大海无人理会。这一点本网就经常收到消费者的反馈。在神龙的眼里,这也许只是区区小事吧。)
给神龙提点儿建议
尽管神龙公司最近已经在“人事”上动手术了,但是还不够准。若是能够将职能部门的工作细化了,让大家各司其职或许更有序些。
最近到过神龙公司的人都能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不知道神龙公司将来要怎么发展,感觉前途黯淡。想必新上任的刘总也听到过类似的抱怨。当员工集体情绪低落时,一定要想出提高企业凝聚力和提高领导个人魅力的招数,如以事业、感情、收益、福利、产权为纽带留住人才,开发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对企业未来会有美好前途的信心。否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当然企业是舟,员工是水。流矢的人才多了,就等于非常了解你又痛恨你的竞争对手增加了。
另外必须加快产品的换代工作,因为大众、通用都已早有准备。如果雪铁龙真的不愿意给出一部分产品或者他们也根本找不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就试着扩大战略合作伙伴,将目标放进整个PSA集团。必要时都可以到各大汽车展上“选秀”。
第三应尽快探索产销分离的体制变革,稳定营销政策和营销队伍,建立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聘请专业的营销管理人才,整合营销队伍,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以获得更高的网络身价。等入世后,外商们更看重的不是你的厂房,而是你的无形资产——营销网络。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国汽车新网 |
相关文章 |
下半年争夺战打响 毕加索拼得过宝来吗?(2001-09-17 08:59) |
车市新风景——国产单厢车毕加索10月上市(图)(2001-09-14 09:48) |
形似一滴水,神秘毕加索先期投放京沪穗(2001-09-14 08:37) |
配置有哪些?谁会购买它?另类毕加索!(2001-09-12 10:23) |
神龙又施错招 毕加索难为富康突围(2001-09-11 08:31) |
8日新推出“毕加索”定位不明 富康还能死扛到几时?(2001-09-10 09: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