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是一面镜子映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
作者:朱中奇
处在入世的前夜,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利与弊,然而不可否认,汽车界谈论者的心态却各不相同:一些人心情沉重,因为习惯了几十年来国家对汽车工业的“关怀”,即使造不出一辆车来他们也过得很滋润,入世后国家会逐渐取消对汽车工业的保护,他们当然觉得很“郁闷”;一些人心情坦然,因为他们深谙经济全球化之理,中国汽车工业融入全球化也是历史的必然轨迹,而且,也许很长时间以来,他们就已经做好了将中国汽车业带入WTO的准备,加入WTO,将给他们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其实,加入WTO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机会,不仅仅是一次中国汽车工业与全球汽车工业的融合,更是一面审视中国汽车工业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历程的镜子,正是在为加入WTO而进行的一轮又一轮谈判中,在与全球汽车工业的反反复复的参照中,我们终于看清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真实面貌。
优势空间扩大
这面镜子照亮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优势。
我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受教育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我们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汽车工业刚好是技术密集性、资金密集性和人才密集性的产业,因此发展汽车工业,我们有人才上的优势;正因为我们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汽车市场的发展预期也是全球最大的,最大的成长性市场将给我国汽车工业(也包括给全球汽车工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来国外汽车巨头在中国纷至沓来的真正原因。
劣势不容忽视
这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劣势。
汽车工业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在国外是一个典型的高投入产业、高科技产业,国外汽车巨头的投资积累动辄成百上千亿美元,开发一个新车型往往就要投入几个、十几亿美元的资金,技术上也是什么先进就采用什么,而回过头来看中国汽车企业,无论是在资金还是在技术方面,没有任何一个能达到国外几大巨头的水平。业内人士常常引用的一个例子就是,国外汽车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一般都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到5%,而中国企业所投入的技术开发费用却连销售收入的1%都占不到。而技术开发投入之低,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企业的投入少,一方面也逻辑性地决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很难在技术上取得领先。
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历史上,国家曾经很理想化地对汽车工业实施高强度的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希望中国汽车工业也像日、韩汽车工业一样,在政府的“呵护”下迅速成长并成熟起来,然而事与愿违,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并未出现这种结局。近几年,在国内汽车界又出现了一种声音,那就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干脆全部卖给外国人算了,由外国人打理,就像加拿大、巴西的汽车工业一样。可幸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在事实操作上并未按后一种观念行事,而是在走一条“既同外合作、又自主开发”的可行之路,选择这条“既同外合作、又自主开发”的路,谁又能否认不是中国汽车企业通过与全球汽车业的不断融合之后选择的一条道路呢?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方日报 |
相关文章 |
入世后汽车进口配额的增加将带来压力(2001-10-17 09:51) |
受入世等影响,北京新车销量开始下降(2001-10-16 09:46) |
国产车价会被“入世”左右吗?(2001-10-16 09:39) |
国家经贸委官员说:入世后更要重视制造业(2001-10-15 08:40) |
入世在即,专用车企业扬长避短参与竞争(2001-10-11 08:14) |
入世之后,汽车业必须重打“游击战”(2001-10-10 08:30) |
WTO给京城车市带来好运(2001-10-10 08: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