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入世后,买辆什么车? | 记者:邓志鹏
11月11日,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多哈签署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此举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贸易体制、国门也会更加开放。作为受影响较大的汽车行业来说,即将面临国外汽车厂家的“全方位冲击”。众多消费者也看准了这一点,一直捂紧钱袋等着这一时刻的来临,使今年的汽车销售旺季显得异常冷清,汽车经销商用尽招数可收效却不大,一筹莫展。
平心而论,中国的购车族也真不容易。你想,拿着比老外低得多的薪水,凭啥买同样的车却要比人家花更多的钱?现在,中国终于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可面对5年的保护期,不少消费者还在犹豫,到底该不该现在买车?买么样的车才不至于“掉得大”呢?
经济型车:用它度过“保护期”
入世后,经济型车受到的冲击最小,因为它的利最薄。
目前,不少国产经济车的价格已经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近日,吉利一款HQ6360E1P普通型三缸电喷车从原价44900元下调至39900元,使我国电喷轿车价格首次降到4万元以下。此外,长安、昌河等微面车价格更低至2万余元,夏利和奥拓不少品种价格也已经降到5万元以下,而另一方面国外这么低价位的汽车很少,因为像美国通用、德国宝马等汽车业巨头对汽车的性能品质要求较高,早已不再生产这种低配置的汽车。以皮卡为例:目前国产皮卡以中低档为主,低的只有3万余元,高的也不过10万元左右,且功能齐备,性能也不错,而发达国家生产的皮卡均是高档产品,同等级的车比国产皮卡最少贵1倍以上,其关税再怎么降,也很难对国产车造成多大冲击。
有些精明的消费者似乎也察觉了这一点。据吉利、昌河、郑州日产等经济型汽车的经销商介绍,入世前后,这类车的销售一直很稳,变化不大,一些消费者明确表示,本身就只有几万元,再降能降到哪里去?他们正是看准了经济型车已经降到“底线”,即使入世后也难有大动作才会在此时来购买。一来,平时上班、休闲、拖货有台车方便,也蛮有点“形象”,还可以练练“手艺”;二来,这第一部车开5年时间后,国内外的各种车款式更多、车价更低了,自己荷包也更“暖和”了,再弃旧换新,何乐而不为?
中级车:该出手时就出手
对于经济型车不能满足其需求的消费者来说,中级车现在买划算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关税下调对汽车价格影响有多大。目前我国轿车税率为70%-80%。根据中国入世达成的有关协议,轿车关税税率将在5年内降低至25%,平均每年降低10个百分点左右。但这是否意味着进口轿车的价格每年会下调10%呢?
据业内人士介绍,进口车的价格构成不仅包括关税,还包括消费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运杂费等至少10个方面。有数据表明,同等价格的轿车,当关税从80%降低到25%时,完税后的进口车价与关税80%相比,只降低31%,经销商价降低约30%,5年内平均每年降幅也只在5%左右,而不是戏剧性的大幅降价。此外,影响进口轿车价格波动的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汇率变化、国外企业价格策略、经销商营销策略等。
为了每年5%左右的降幅,持币待购可取吗?综观中级轿车三大品牌桑塔纳、捷达、富康这几年的市场征战,价格一直处在下降通道中,如普通桑塔纳从最高时的20多万元降低到11万元左右,算起来年平均下降幅度也在5%左右。可见,即使在入世前,第二年买车的人也要比第一年买车的人少花5%左右的钱,这种波动幅度其实影响并不大,毕竟,早买车早受益。那些期盼入世后大幅降价后再买车的消费者恐怕得等到5年之后了。您有没有这份耐心呢?
中高档车:面临最大冲击
国内生产的中高档车的市场售价比国外市场高出近一倍,如本田雅阁、别克的国际市场价格是2万美元,而同类车型在中国的售价却高达30多万元,折合4万美元,因此降低关税对它们来说最为敏感,再加上近两年中高档车价格坚挺,因此它们的降价想象空间也就相当大。
目前,国产中高档轿车的利润之高令人咋舌。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去年一辆本田雅阁可获得约12万元的利润,这么一块“大肥肉”,国外汽车厂家早就虎视眈眈。10月26日,宝马集团董事长约阿希姆·米尔贝格在北京宣布,宝马集团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华晨集团共同起草的合作生产宝马轿车的合资项目建议已经得到来自中国高层的认可,并已呈交国家计委审批,同时,一个符合宝马国际质量标准的生产厂即将落户中国;而作为宝马老对手的奔驰公司也正在积极筹划,梅塞德斯·奔驰公司中国公司总裁麦基乐向外界表示,中国加入WTO后,奔驰公司将会考虑在华生产奔驰轿车,并将改变奔驰目前的对华战略。这使得未来市场的变数骤然增大,宝马、奔驰、奥迪、雅阁、别克等构筑的中高档车市面临新一轮洗牌。
国产中高档车品牌的增加,加上关税下调后进口轿车的冲击,今后几年,中高档车市战况将异常激烈。不过,您大可乐观其成,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获益的将永远是消费者。当然,能买得起中高档车的人考虑的不仅仅是价格,还包括品牌、款式以及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份和品位。价格因素能多大地左右中高档车市,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来源:《武汉晨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