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business.sohu.com/images/pixel.gif) | 在开放中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 新华社信息北京11月28日电有关专家近日在天津汽车工业高层论坛上分析认为,应该利用汽车工业现有的比较优势,并将之转化为入世以后的竞争优势。
专家认为,用什么模式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业界一直争论不休,而争论主要集中在两种模式上:一是自主发展,效仿韩国;二是完全开放,效仿巴西等国。
谈论发展模式,当然首先要看我国的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在哪里?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有三大优势:一是大国市场优势,这是最重要的;二是劳动力成本优势;三是具有较强的制造业能力,尤其是上游相关产业能力较强。
针对这一优势,应该在开放中确立大国竞争优势,并在WTO的框架下逐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在开放中充分利用和培育自身的优势,其中最重要是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如果这样做,将无法避免一个竞争过程。因此,当务之急是积极培育充分竞争的国内市场环境,包括大幅度放宽行业准入限制,允许各类负责任的投资者,特别是非国有投资者进入汽车行业;进一步打破部门和地区的行政性垄断,形成开放、统一的国内市场;规范竞争秩序,通过制度建设约束种种限制和扭曲竞争的行为。
在国际合作方面,应该支持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销售市场;适时放松或取消对外商投资在股权、国产化率等方面的限制,使其按照全球战略考虑决定在中国的产业配置,以此避免大规模的整车进口;鼓励跨国公司之间的积极竞争;鼓励内资或以内资为主的企业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支持这些企业与外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此外,还要在开放中逐步融入汽车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出口作为中长期目标。为此,要制定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面向全球市场的零部件工业重组,使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转变为全国性的供货商,使一批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逐步扮演全球供货商的角色,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高端过渡。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有118家整车企业,因此占主流的观点认为,汽车产业过于分散、过度竞争,为了应付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必须要推行合并式重组。但通过对汽车产业差别化产品的市场结构研究发现,我国汽车工业并不是竞争过度,而是竞争不足。
中国汽车工业同国外有一个重大区别,即中国汽车企业绝大部分是生产一两个门类的产品,也就是说,我国汽车企业的产品具有高度的差别化。而且这种差别化主要是进入限制等行政壁垒造成的,企业很难通过市场行为消除这种差别。所以,目前一些对集中度的总体分析不能代表我国汽车工业组织的现状。
从我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的特点看,我国汽车产业大部分产品是寡头市场,是建立在行政限制基础上的寡头型结构,而对进口的限制使其成为封闭性寡头;同时其高度纵向一体化,整个企业一般都有为自己配套的比较齐全的零部件生产体系。
新华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