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利树起新标杆 轿车降价势不可挡 | 最近到汽车厂家采访,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基本上就是:"千万不要谈价格,谈别的什么都可以。"可是到市场上逛一逛,发现消费者关心的除了价格还是价格,所谓配置、性价比都是下一步考虑的事。
夏利树起了新标杆
这次人们对价格迸发出如此高的热情,缘于1月10日夏利轿车的全线降价。
过去,中国轿车市场的标杆是桑塔纳、捷达、富康,它们的品牌及市场占有率之大使得其他"新手"们望尘莫及,卖多少钱也要看看它们的反应,因此,桑塔纳、捷达、富康"老三样"不动,轿车市场也就算是风平浪静。
可这次不一样了,虽说夏利这两年走"背"字,常在亏损的边缘徘徊,没了往日的风光,但是其每年七八万辆的销量毕竟是所谓"轿车新势力"们难以企及的,这次它出手是迫不得已,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它的穷追猛打可能真要引发车市的"大地震"。
从去年10月中国宣布将加入WTO开始,汽车市场始终就弥漫着持币待购的气氛,尽管有厂家和媒体教育消费者"理性消费",但是消费者就是"不理性",他们期待着中国加入WTO后轿车的大降价。夏利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才有如此大的影响。
夏利这次降价对天津汽车集团来讲,可谓名利双收,既处理了库存,又回收了资金;同时没花一分钱就占据了各类媒体的头版头条,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
夏利这次大降价的意义远不在夏利本身卖了多少车,赚了多少钱,最重要的是在于它为中国轿车市场树立了新标杆。有一个夏利2000摆在市场里只卖9.7万元,其他车型就得往这里靠。徜若车型比它先进,性价比较它好,你就可以比它卖得高,反之,还是趁早把价格降下来。
桑塔纳、捷达和富康该不该降价,目前的市场其实已经作出了回答。
消费者决定价格的时代来了
以前,谈论一种汽车产品该不该降价时总是顺着厂家的思路,即厂家有多大的生产规模、多高的国产化率,在此基础上判定厂家的生产成本,然后再加上厂家的利润,最后决定车该卖多少钱。
现在想起来,顺着这个办法计算轿车价格的确上了厂家的"套",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路。在这种计算模式下,连厂家的利润都考虑进去,哪里还有市场竞争的影子?
消费者有时反而比我们这些"专业人士"看得更清,他们持币待购表明他们不是"不理性",而是真正的"理性",他们开始要用钞票投票了,你国内的轿车厂可以搞"价格同盟",但我就是不理你这一套;中国加入WTO了,进口车也不会理你这一套。因此,厂家今后在定价时将不得不考虑市场能不能接受这个价格,如果定得过高,就回去自己压成本,一直压到消费者能承受的价格为止,否则,你就退出市场。
这样说来,夏利2000的价格也还没有降到位,因为夏利2000的产量相对于国内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来说只是一个零头,其管理也不是最先进的,按理应该没什么利润,可现在还可以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降到9.7万元,就说明其还有潜力可挖,价格还可以再往下降。作者:孙勇
经济参考报-汽车周刊
中国汽车新网
| 相关文章 | 春风得意谈夏利:降价为哪般?(2002-01-22 18:30) | 夏利降价引起车市动荡 车价将在春节前变化(2002-01-22 09:19) | 夏利降价会扯动谁的神经?(2002-01-19 17:55) | 车价并非一降就灵 夏利仍然独占鳌头(2002-01-19 17:0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