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前不久《华尔街日报》在重要位置发表评论:“虽然按西方标准多数中国人还很穷,但外国汽车制造商却在中国新兴的富裕阶层中找到了市场。事实上,在中国销售的新车中有1/3的价格达到了豪华车的标准。在这个城市人均年收入仍不足1000美元的国家,中国最富有的10%的人口拥有全部城市家庭财富的45%。在北京市中心,宝马、宾利以及保时捷的展厅相距咫尺,凸现出这个豪华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其实,《华尔街日报》只说对了一半。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豪华车市的激烈竞争已不是新闻,而且这旷日持久的竞争在今天看来更有白热化的趋势。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奔驰、宝马之战。一个是中国豪华车市保有量最大的品牌,一个是刚刚实现国产、生命力强劲的品牌,这两个来自德国的“大腕”却在中国车市刀兵相见,从生产到销售,从试驾到服务,大肆拼杀起来。 落户中国 有快有稳 2003年,不论是对于奔驰还是宝马来说,都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它们不约而同地向国产化迈出了一大步。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宝马在国产化进程上速度极快,但其快速布阵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方面,宝马集团与华晨的不合传闻不胫而走;另一方面,“进口宝马和国产宝马的区别,只在于国内安装的四个轮胎?”———几家很有影响力的媒体关于国产宝马的报道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直到日前,宝马才按照国家新出台的政策,申报国产率达到40%的真正的国产宝马。 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迅速出兵,奔驰的国产化步伐则显得沉稳了许多。2003年9月8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和北汽控股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中国生产奔驰C级和E级轿车。协议签订以后,戴-克对其奔驰汽车的中国造问题似乎很低调,但实际上,这个老练的豪华汽车商已经在中国大刀阔斧地打开了奔驰C级和E级车市场,为2005年后的国产奔驰汽车市场奏响了开篇曲。 试乘试驾 开宝马还是开奔驰? 去年11月4日至25日期间,梅赛德斯-奔驰在北京、广州、上海三地成功举办了“2003年全国媒体交流及试驾活动”。此次活动是迄今为止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开展的最大型媒体交流及试车活动,同时也是奔驰国产框架协议签署之后在中国开展的最大规模活动。 活动期间,总计有超过3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亲身体验到梅赛德斯-奔驰的C级、E级车的独特魅力和完美驾乘感受。在活动现场,曾有一位南方的记者表示,“以往‘坐奔驰、开宝马’的说法可以改成‘坐奔驰也开奔驰’了!”显而易见,梅赛德斯-奔驰对C、E级的大力推广,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宝马的国产车型。 无论是试驾还是车展,奔驰始终在沉着中坚持着大手笔的运作,而面对奔驰的竞争,宝马集团董事长庞克也不愿低下高贵的头。 销量 你快我更多 2003年,宝马在中国销量增长的百分比仍然喜人。有报道称,2002年宝马在中国销量是6700辆,到2003年10月,由于国产宝马拉动市场,使宝马在中国的销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但中国市场销量的大幅上涨并没有敌过全球经济疲软的压制,这一年宝马的全球整体利润却下降了2.1%。宝马集团董事长庞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利润下滑的理由归咎为美元走低和金融服务的利润下降。 宝马的增长速度的确惹眼,而作为中国豪华车市场保有量最大的品牌,奔驰在中国达13万辆之多的保有量让宝马望尘莫及。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整体利润的稳步增长也使梅赛德斯-奔驰成为汽车业典范。 “完善、齐全的产品线一直是我们的核心优势。”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韩力达先生说。“04款SLK、新一代C级车将亮相日内瓦车展,并在今年内进入中国市场。”奔驰C级、E级车实现国产后的销量能否像国产宝马一样销量猛增,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车型全、销量大的奔驰还将继续占据中国豪华车市场的最大份额,并继续担任其他豪华车最大、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服务 产品之外的较量 不久以前在一份知名媒体上,有报道记录了一位资深车评人的观点:“以往进口车维修价格高、网点少一直是消费的障碍,今后这些恐怕也是厂商们竞逐的关键所在。” 在过去的一年里,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市场对销售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非常大。截至目前为止,梅赛德斯-奔驰在国内已经建成40家特许销售及服务中心,在2004年度还将再建成20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星徽理念的指引下,奔驰特许销售及服务中心在建筑风格、服务标准等各方面都在尽力达到全球同步标准。其技术人员全是经过专业训练、配件齐全并且渠道可靠,整个服务体系已经成熟,并且向着更高层次提升。 宝马目前在中国市场也已建成24家销售网点,并预计在今年年底建成41家,明年年底将达到55家。不过对此宝马集团董事长庞克先生表示:“销售网络的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产宝马的扩产。”可见,进一步拓展销售网络已经成为宝马的当务之急。 在国内汽车市场上,无论生产还是销售,无论试驾还是服务,宝马与奔驰始终在短兵相接,彼此呼应,更有大量国际知名豪华汽车品牌拥入中国市场。看来,2004年的豪华车市,竞争更加激烈已成定势。(文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