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车
车多了以后
去年交通问题炒得最凶的两个月时间里,各方高见蜂拥而至。其中某位经济学家的见解颇为标新立异:交通拥堵是好事,是经济繁荣的标志,如果北京经济发展慢了,自然不会有拥堵的问题。
这种“乐观”心态和当时的舆论基调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因此遭到口诛笔伐也就不足为奇。但如果将这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换一种说法,听起来可能就会“顺耳”得多:车多了是好事,是经济繁荣的标志,交通拥堵只是短期内的副作用。
与发达国家逐步趋同,买车和买房成为北京城区家庭消费中的两宗最大单,加上两大行业对相关产业的巨大联动作用,由此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也变成最敏感的国民经济温度计。两大市场过火,说明经济可能过热,有泡沫危险;两大市场冷清,说明经济即将或已经衰退。
另一方面,汽车多了短期内会带出很多副作用,从长远看,未尝不是好事。车多了,路少了,逼得政府投资修路;车多了,路堵了,迫使主管部门想法儿改善交通管理;车多了,油价涨了,小型车、节油车开始受到重视;车多了,修车和保养服务需求增加,带动新的投资热点,增加就业;车多了,出行方便了,带动京郊地产和旅游发展了;车多了,平民车主也多了,相关部门不得不修改过时的规章法律,以尊重民意,重视民生。还有更多副作用,不一一赘述。
上述种种,在建国初期北京市仅有1757辆机动车(私车为零)的年代,恐怕是谁都难以想象到的。作为北京市民,我庆幸的是,政府领导并没有将交通拥堵问题简单归罪到汽车身上,并明示不会采取措施限制私车发展。我更相信,解决好汽车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会促进北京向现代化的方向走得更快。因为所有这些都是发展中会遇到的必然问题。徐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