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陈海燕(音译)上下班的方式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都是骑一辆自行车。而今天,她的自行车换成了一辆价值10万美元的银色“宝马”。平常,她会先开车送儿子上学,然后再到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上班。到了周末,她就到处购物会朋友。她喜欢开车时被路边行人注视,这让她感觉很自信。 从豪华昂贵的进口名车到中国自己制造的吉利轿车,各种各样的汽车彻底征服了中国,征服了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社会背景的中国人。通用汽车公司中国区主管菲尔·穆尔塔夫说:“我们所见证的是一种汽车文化的兴起。” 的确,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加速了中国经济向市场导向模式转变的进程。过去,住房、交通等生活必需品都由政府提供;如今,人们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改革刚刚起步时,只有政府买得起汽车。而1998年,市场上将近1/3的汽车都是由个人购买的。去年,私人购买汽车的数量占到了市场总销售量的65%,很多家庭甚至已经开始买第二辆车了。 陈女士的经历正好体现了汽车文化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她今年30岁,出生在新疆,母亲在军队工作,父亲是公共汽车司机。小时候,他们一家人就住在单位分配的房子里。1989年,陈女士被送到上海读书,大学毕业后,她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并且嫁给了一个上海人。随即,她和丈夫搬到一套一居室住房,上下班都“打的”。1997年,陈女士的丈夫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事业发展一帆风顺。随后,他买了一辆进口丰田汽车。同年8月,儿子出生。于是,两人拿出17.5万美元在市中心买了一套四居室住房。陈女士说:“过去,我们只能在附近的露天市场买东西,那时候是缺什么买什么。如今,我们可以预计自己的需求,事先买好。”最近,这个家庭又加入到中国“流动人口”行列中,把家从市区搬到了郊外,这样夫妻二人就都需要车。为此,去年夏天,陈女士的丈夫送给她一辆宝马作为生日礼物。在她家四周的别墅前,已经停着两辆保时捷、一辆奔驰和一辆奥迪。 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汽车的普及通常被看作是一种革命性力量,在中国也不例外。汽车令中国各大城市面目一新,不过也使交通拥堵不堪。在上海等大城市,自行车逐渐淡出社会舞台,给汽车让路;旧的民房也被拆毁,以便腾出地方修路。汽车还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促使大型零售超市迅速兴起,同时也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复兴。不过,不断增加的交通事故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危险。 当然最应该指出的是,汽车数量的增加使中国能源短缺问题更加紧迫。据中国政府统计,十年前,汽车用油仅占中国原油总需求量的10%;如今,这一比例已逼近1/3。有人预计,再过几年,中国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而汽车用油也将占到原油总需求量的2/3。一些官员透露,这样的增长趋势促使中国政府正着手制定新的能源经济标准。新标准并不会给汽车工业带来太大影响,但会令新的汽车设计更省油。(崔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