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加快发展汽车产业的形势下,总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官员忙碌的身影,有人为之叫好,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不太正常,由此导致了汽车产业局部过热和重复建设。围绕汽车产业发展政府扮演什么角色,在2004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多位经济学者发表了自己的高见,这些建议很值得一读。
陈清泰:
政府职能应重新定位
国际上,很多国家都经历了汽车大众消费时期,但国内对此还有不同意见。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快速增长阶段。他认为,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的自身,他将改变经济社会结构,形成一整套新的经济、文化、生活体系,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进步。
陈清泰的观点是,为使大众汽车消费产生良好效果,首先应发挥市场的作用,但是由于外部性的大量存在,完全靠市场是不够的,而且短期适应性的政策调整已经不足以应对汽车社会面临的全局性问题。
根据他的归纳,政府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设定清晰而富有远见的汽车战略目标。二是制定汽车消费政策,引导大众汽车消费。一方面净化汽车消费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使大众汽车消费与中国当期的资源能力相适应。三是制定强制性燃油经济性法规。在大众汽车消费起步的时候,就应该给社会以强烈的信号,即要节约和环保。
迟福林:政府管理须实现五个转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认为,发展汽车工业,政府首先应该转型。为此,他大声疾呼政府在汽车业管理上必须实行五个转变:第一,由行政审批转向战略规划指导。汽车行业发展的某些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行政审批可能是主要因素。新出台的汽车产业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强化行政审批的倾向。行政审批不是不严的问题,而是过分的问题,是不适应的问题。
第二,由政府为主导转向市场为主导。汽车行业应该是一个竞争性行业,政府既不能限制竞争,还要为这种竞争提供好的服务、好的环境。让各类企业自由地自主地发展,使各类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体。
第三,由重视汽车产业政策转向重视汽车社会政策。政府对汽车产业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汽车产品,而是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安全;政府对汽车产业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统筹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四,从民族工业发展道路转向国际化发展道路。在我国汽车工业日益广泛参与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在股权比例上中方不能少于50%的比例要求是有利还是不利?需要研究。
第五,由政策管理转向法制保障。在汽车工业全面开放和快速发展中,以红头文件为特征的政策管理与指导应当结束,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对法制保障或者对走向法制化提出日益客观和紧迫的要求,无论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汽车的消费,还是汽车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公共安全、交通安全方面,还是能源方面都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