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上海大众:200万辆只是第一级台阶

AUTO.SOHU.COM  2005年03月12日16:44  经济日报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0)】 【收藏本文 收藏本文】 【热点排行】【推荐】【字体:  】【打印】【关闭
 

  6月28日,一辆簇新的帕萨特2.8V6 从上海大众三厂的总装线上缓缓驶下,穿过蓝色“时空隧道”,接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汽车人的欢呼和祝福。

  这辆身披红绸的帕萨特是上海大众生产的第200万辆轿车,也是我国轿车工业史上的第一个200万辆。对上海大众来说,是企业发展的里程碑,对中国轿车工业来说,意味着骄傲和喜悦。

  上海大众的成立,是我国轿车工业新时代的开始,上海大众的发展,是我国轿车工业与国际接轨、实力逐步增强的证明,体现了中国轿车工业的巨大变化。由于与我国轿车工业发展同步同质,上海大众的昨天、今天,是中国轿车的昨天和今天的缩影。透过上海大众的18年,可以依稀看见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脉络与轨迹。

  数字意味着什么?

  从1984年试产首辆普通型桑塔纳到现在的200万辆下线,上海大众用了18年。人类历史上的18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一个企业的18年,却是惊心动魄、脱胎换骨。

  200万辆,相当第一辆上海凤凰轿车到上海牌轿车1991年停产33年总产量的79倍。

  另一组数字同样值得注意:上海大众成立时注册资本1.6亿元,现在是63亿元,剧增近40倍;成立时年产1700辆,现在年产25万辆,扩大了150多倍;生产能力从3万辆发展到30万辆,扩大了10倍,起步时只有普通桑塔纳一柱擎天,现在则有普桑、桑塔纳2000、帕萨特、POLO 4个平台10余个车型。

  200万辆当然令人激动,它标志着在讲究规模的轿车工业中,我国轿车工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已经从以制造技术引进为主转变为以开发技术引进为主,我们有理由对未来有更多的希望和信心。

  但是,把200万辆放到世界大背景去看,它又是那么小,在主宰世界汽车工业的“600万俱乐部”面前,上海大众累计18年的产量还不及它们年产量的三分之一。数字的比较就是这么明了,这么残酷。

  200万辆,只能看做是一个良好的起点。下一个200万辆,必将在更激烈的竞争中到来。上海大众虽然饱尝了创业者的艰辛,却也得以在市场进入者稀少的环境中一枝独秀,只是,这种天时地利已经不复存在。

  本土化的苦与甜

  桑塔纳进入上海时,意外地和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相遇了,看惯了流水线的桑塔纳很诧异,习惯了敲打造车的上海汽车人更吃惊——原来我们离国际先进水平是这么遥远!一位日本同行眼里的上海汽车厂是“这是我爷爷辈的生产方式”。德国《明镜》周刊的一位记者的观感是:“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国内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厂。”这位记者的结论是:“这个项目既是成功的史篇,也是失败的研究报告。”

  第一辆桑塔纳的组装,靠的还是“爷爷辈”的葫芦吊和长板凳。上海大众尴尬地发现,国内竟然没有一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可以与桑塔纳配套,没有一条生产线不需要改造。能用上的,只有轮胎、收音机、喇叭、车外天线和小标牌,只占其零部件总量的2.7%。国产化上不去,整个项目将在CKD的高成本前败下阵来,当时国家给上海的任务,就是“首先搞好国产化”。

  技术是最大的拦路虎。如果降低技术标准,桑塔纳会变成第二个“上海”牌。严谨的德国人不会同意,从历史中走过来的上海人更不愿意重蹈覆辙。要打“中华”牌,绝不能“瓜菜代”。

  除了坚持德国大众标准,上海大众别无选择。“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应运而生。两个国产化战场齐头并进:上海大众加强车身和发动机的纵向国产化,配套厂完成其余零部件的横向国产化,两个战场始终保持着同期规划、同比投入、同期发展。从1989年开始,国产化率呈跳跃式攀升,31%、60%、70%、82%……现在是98.9%。目前,一个上海大众的工人,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20个工人的就业岗位,280家大型配套企业因此崛起。

  苦尽甘来,零部件本土化的成功解决把上海大众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1991年8月1日起,上海大众第一次免于国家进口许可证,结束了我国轿车进口散件进行组装的历史。1998年2月,上海大众第100万辆轿车下线,历时14年。从100万辆到200万辆,仅用了4年。目前上海大众的产销量,已占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一强。当年的《明镜》周刊记者故地重游时,收起了傲慢,代之以“不可思议”的新表述。

  “引进了一个车型,改造了一个行业”,专家们这样评价上海大众的历史意义。在当时一汽、二汽两个老大哥迟迟解决不了国产化难题的时候,开始并不被重视的上海大众却率先达到了经济规模。上海大众成立之初,国内轿车工业还是一片空白,摸着石头过了河的上海大众的道路自然有了示范作用。但时移事易,桑塔纳项目的成功已经不可复制,国际汽车巨头纷纷进入,国内企业羽毛渐丰,领先者惟有将积累变为加速度,才能继续保持优势。

  从冲突交锋走向合作

  从1984年到2002年这18年,正是中国轿车工业与国际接轨的18年。

  上海大众合营初期,中德双方也经历过“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的矛盾局面。当年,有一批冲压零部件表面有缺陷,不符合大众公司的质量标准,德国专家毫不犹豫地把崭新的配件扔进报废箱。中方员工事后偷偷地捡了回来,打磨后重新利用。德方专家知道以后,用榔头将这些冲压件砸坏再次扔进报废箱。中方老职工心痛不已,双方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现在,合作的历史已经永远地翻过了这一页,严格的质量标准已经成为中德双方的自觉追求。

  单品种销售出125万辆,桑塔纳创造了空前佳绩。每款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靠一款产品打天下无疑是危险的。上海大众创造出了滚滚财富,但合作双方股东并没有把上海大众当作提款机,更没有竭泽而渔,而是把全部利润继续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师傅”和“徒弟”有了合作的诚意,教学相长便有了可能。

  久而久之,认真的“徒弟”在“师傅”面前逐渐有了发言权。桑塔纳2000是中国轿车人参与开发的第一个车型。中方设计人员将车身B柱后拉长了10厘米,使空间更适合中国乘客的习惯。“师傅”采纳了“徒弟”的意见,桑塔纳2000被行家誉为“蕴涵着中国精神和中国气质”。四年后,“徒弟”的杰作——上海帕萨特诞生了,其主要开发思路由上海大众提出,包括车顶弧线在内的五分之三的开发设计工作由上海大众完成。

  技术水平的提高给中国轿车业输入了底气,也为中国消费者创造了和国际最新产品在第一时间亲密接触的机会。POLO轿车被誉为大众公司的“神奇小子”,德方原计划向上海大众输出成熟的第三代POLO生产技术,没想到“徒弟”没看上,而是相中了尚在蓝图阶段的最新一代POLO。“要引进就引进最好的,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技术的消化吸收”。从参与开发到试生产,再到正式批量上市,上海大众的技术人员始终保持着与德国大众同步,还进行了1000多项技术改进,世界级的最新产品终于进入了中国消费者的视野。两个多月以前,中德双方提前续签了合作协议,将合资合作期限延长了20年,既显示了德国大众公司对中国轿车工业的信心和长远眼光,也源于对上海大众成功的认可。

  上海大众成立开始,中国轿车工业全面走上了合资合作的道路。中外双方的矛盾和摩擦是难免的,但有的企业因此而陷入了对抗和对峙,导致人事动荡,无心顾及产品开发和市场战略,也有的合资企业的外方只想卖零部件,不愿意提供换代车型,目光短视,导致企业衰败,既然合资企业各是双方的“半子”,任何一方缺乏诚意都不会成功,这也许就是被称为“德中合作的成功典范”的上海大众给中国轿车业最大的启示。(姜范)

  

( 责任编辑:余建约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热点排行】【推荐】【字体:  】【打印】 【收藏】 【关闭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连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短信推广
“悬赏”鲜明个性图片
摩托罗拉和弦下载专区



搜狐商城
·汽车| 香水扮香爱车
·汽车|爱车清洁用品
·化妆|玉兰油惊爆价
·精品|运动休闲服饰
·汽车|送龟牌白金蜡
更多...
-- 给编辑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