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搜狐汽车评论 >> 车界人文

渴望有车 却因车而受煎熬 痛苦的中国人

AUTO.SOHU.COM  2005年03月31日11:09  南方周末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正在步入“汽车社会”———车价连番下降,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有车一族”,也催生着更多人的“汽车梦”。

  然而,“人为车累”的消费环境,却使我们难以逃避汽车消费时代的“初级阶段”。

  质量:成本高昂,维权艰难

  国内市场上的汽车产品质量缺乏保障,服务水准不高,这是中国汽车消费领域当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搜狐网与《中国消费者报》日前就此展开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针对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的投诉所涉及的品牌多达78个,涵盖了目前国内市场上所能见到的主要品牌,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而汽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交通事故率、车辆故障率和维修成本的高低。保险公司会根据汽车的防盗性、质量稳定性、配件价格等因素,对不同车型的保费区别对待。它们会大幅提高“高风险”车型的保险费率,甚至“拒保”个别车型。因此,车主在承担持续上涨的“正常”保费之外,还要承担额外的由质量高风险带来的保险成本。

  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消费者养车成本的居高不下,部分人甚至陷入了买得起车却修不起、养不起、保不起的尴尬境地。

  不能不说的,还有汽车消费者维权艰难这个“老生常谈”。

  我们看到:一方面,汽车厂商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和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上的漏洞,屡屡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当消费者因遭受侵害而试图维护自身权益时,维权成本的高昂,又常常迫使他们要么知难而退,自认倒霉;要么头撞南墙,再遭重创。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至今仍是横亘在汽车消费者维权道路上的“三座大山”,不知何年何月才会被彻底铲除。

  环境:消费者备受煎熬

  如果说汽车的质量和服务等问题,还只是影响到部分消费者的话,那么,包括油价、燃油税以及交通等因素的汽车使用环境,就跟每一位车主息息相关了。目前来看,国内的汽车使用环境还远远谈不上良好。

  油价的每一点风吹草动,都能绷紧汽车消费者的神经,以至于抢购油票已成为油价上涨前各地都会出现的一道景观。

  对于油价持续上涨带来油耗成本增加的现象,有人比较了国内市场和美国市场后发现,如果加上养路费,中国车主消费同型号同计量的汽油,花费竟然要高过美国!

  以尚未“与国际接轨”的收入水平消费已经“接轨”的油价,这种“剪刀差”的苦果,从来要由国内车主“独吞”,而国内石油巨头们从中只会旱涝保收。可油价是“接轨”了,但国内油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未“接轨”,以至于每当发生进口车质量纠纷时,相关厂商总会拿国内油品质量不好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同样令车主们备受煎熬的还有燃油税改革。燃油税的公平合理性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可令人费解的是,对于广大汽车消费者热切期盼的这么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有关方面竟然在酝酿、讨论、协调了10年之后,依然给不出任何下文。

  说到国内的道路交通状况,恐怕没几个驾车人士能笑得出来。堵车烦,停车难,过桥费、“买路钱”多,乱抢道、乱罚款等等,这些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显示出道路规划以及交通管理等汽车消费“软环境”建设,一直是我们的一个“软肋”。

  制度:何时倾向消费者

  “制度安排”,同样也是汽车消费的“软环境”,它包括相应的国家标准(如汽车的质量标准、售后服务标准、环保标准等)以及法律法规等。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样存在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该制定的标准或法规至今尚未出台;二是已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在实践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制度上的缺失,正是造成汽车消费者常常遭遇不公却又维权艰难的根本原因。

  汽车消费涉及到公安、工商、税务、保险等诸多部门,而每个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如何方便本部门的执法和管理,而不是与其他部门的制度衔接,也较少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这种“部门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揽权”和“风险负担转移”,即加大本部门的执法权力,当部分条款涉及其他部门时,将相应执法产生的风险和责任转移给其他部门。如此制定出来的法规,一到具体执行中,常常就会出现不同部门之间“踢皮球”的现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就会因此而难以实现。例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就与保险法脱节,汽车保险不承担“车撞人定责”条款所规定的事故赔偿责任,结果就造成了第三者责任险投保容易理赔难。

  而当一些新的法规或政策因涉及到多个利益部门,需要它们相互协调才能出台时,每个部门想得更多的,却是如何在其中体现或增加自己的权限,结果往往因彼此利益无法协调,导致某个法规或政策久拖不决,迟迟无法出台,消费者的利益最终成了这些部门争权夺利的牺牲品。燃油税改革怀胎10年也不见分娩,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

  具体到汽车消费领域来看,部分主管部门实际上是汽车生产企业的利益代表。当某个法规难以出台时,表面上显示的是各方利益无法协调,其实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汽车生产企业的反对或阻挠。汽车“三包”规定的“难产”,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当生产企业可以左右某个法规的制定时,即使这个法规出台了,其更多体现的也是企业的利益而不是消费者的利益,它依然是一个存在诸多漏洞的不完善的法规。

  市场上的商品何止千万?然而,似乎还没有一种商品像汽车这样,最能折射现实的社会困境。(作者:中国汽车资源网主编 杨锁民)

( 责任编辑:余建约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连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短信推广
“悬赏”鲜明个性图片
摩托罗拉和弦下载专区



搜狐商城
·汽车| 香水扮香爱车
·汽车|爱车清洁用品
·化妆|玉兰油惊爆价
·精品|运动休闲服饰
·汽车|送龟牌白金蜡
更多...
-- 给编辑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