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思想风暴 海归眼中的中国汽车之核心技术

AUTO.SOHU.COM  2005年04月05日17:42  汽车观察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本刊记者 张昀

  中国的汽车企业发出获取“核心技术”和“核心技术能力”的呼声已经很久了,为此他们还提出了自主开发的“五种模式”,但是这些模式真得能够让他们获得“核心技术和能力”吗?国外的汽车企业是怎样认识“核心技术和能力”的?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华人对这个问题又是怎么看的?

  中国汽车工业火热的发展态势,深深地吸引着海外学子、专家们的目光,他们纷纷归国希望能为中国汽车工业效力。他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和技术、新的思想。为了把这些全新的思想、理念介绍给广大读者,本刊对这些从海外归来的精英进行了专访,并将在本版块陆续推出。本期思想风暴专访的三位专家各具特色:一位是有着近20年在欧洲学习和工作经验、目前致力于清洁能源汽车研制的万钢博士,现任同济大学校长;一位是在北美工作生活了15年、国际公认的内燃机领域专家、北美华人内燃机协会发起人之一的彭立新博士,现任上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另一位是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日本汽车企业从事研究工作、对商用车研发有着深刻理解的宋健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不同的性格、经历以及各异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对中国汽车产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对核心技术的认识方面,在对汽车混合动力研究反面。但无论观点有何异同,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汽车业的热爱却是相同的。

  不同的思想在此交汇形成风暴,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此碰撞发出火花,如果这些智慧的闪光能够为中国汽车行业带来新的思考,则是我们最感欣慰的事。

  做汽车,眼光不能看得太近

  想约万钢校长接受采访是件很困难的事。他实在是太忙了。几经周折约定的采访时间最终只能定在他来京参加两会的时候,并且作为政协委员的万校长只能在会议间隙接受我们短时间的采访。不过就是这短短的40分钟,万校长也给予了我非常丰富的采访内容,他对中国汽车行业的侃侃而谈,我想只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他的心中装的都是汽车。

  “汽车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发展战略,第二是人力资源的能力,第三是研发平台的能力;第四是资源的能力。战略、人才、平台、资源——这8个字,就是核心能力。”

  点燃一支香烟,这位曾在德国学习工作了近20年的专家展开了他的思绪。“什么是核心技术能力?你不会的就是核心技术能力。中国有些汽车企业往往只对一两项专利技术感兴趣,这是错误的。我认为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第一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即企业要从进入市场角度的选择,技术路线的选择等等都要有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企业战略是企业第一重要的核心力量。第二是人力资源能力,包括人力资源建设和人尽其材。第三是建设产品研发平台和研发能力。第四是整合资源的能力。即全球资源采购的能力和全球市场运做的能力。这些才是企业的真正的能力。七八年前,我在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的时候,曾经与公司总裁一起谈论企业的核心能力,他说:‘奥迪能力在什么地方?我们有市场、车间,有开发部,有技术、人才,但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能力?人!有了人才能够工作,才能够没有品牌去创造品牌,没有设备去购买设备。人一旦失去,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空的。’这位总裁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战略、人才、建设、资源——这8个字,就是核心能力。有了这8个字,你没有技术也会拥有技术。”

  这8个字其实很多中国的企业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还是没能拥有中国汽车行业自己的核心技术呢?万校长分析道:“市场变化太快,由此而造成的视线太短、眼光太近是目前企业普遍的通病。做汽车企业,眼光不能看得太近。企业家要有战略的眼光,要能预示市场近、中、长期发展。这一点是最难得的。现在中国的汽车企业都很大,不考虑5年以后的发展是不行的。记得有一次我到一个企业去,这个企业的领导对我说现在市场上都说小车好卖,我准备明年卖小车,但开发新车最少也要28个月,这我怎么来得及,我只好去购买车型。言之凿凿好象很有道理。其实这个企业成立已经有十多年了,如果5年前就想到了这点,现在的时间就会从容了。一个企业负责人的素质就体现在对未来的眼光,如果看不到就会是现在这样的窘境,事到临头再做选择就太晚了。”

  说到眼光,万校长又谈起了他现在正在进行的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目前我从事着清洁能源汽车的研究。有很多人说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还要很多年,目前在世界上也是刚刚出现,现在就考虑太早了。但是我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如果现在不做,到那时候就只能买而不能做了。换个角度看,像丰田、通用、大众、奥迪这些大企业的老板,他们对未来技术的追求程度就是证明。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在国外企业中的影响以及受到的重视,远比在国内大得多,这点可以从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上看得出。这就是因为国外企业看问题看得更远,面向未来的产品研发及时。我们现在有一种定式思维,需要什么产品首先想到的是引进,研发什么产品首先问问外国人干没干。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培养自己以世界的发展趋势为着眼点进行判断的能力;应该培养自己根据市场规律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应该学习和研究社会、人文发展和未来需求方面的知识。”

  “2005年中国汽车业我最关注的是市场。我认为汽车企业应当避免无限制的价格竞争,企业应当把资金用在实力建设上面。”

  面对着充满希望的2005年,万校长分析了2004年市场低迷的原因,他认为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总体趋向是好的,是会持续上升的,而2005年他最关注的是市场。万校长从影响市场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会进入一个重新恢复的阶段。去年市场低迷,从市场的外部条件看有四大原因:1.油价攀升,2.道路拥堵,3.安全状况,特别是道路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目前我国的情况与日本、德国相比差百倍。4.市场机制,特别是面对市场调控以后的银根紧缩,原来那些贷款逐渐显示出来社会瓶颈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的重组。我判断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去向是好的,虽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而影响市场的内部条件就是无限制的压价竞争,这在目前已经是全行业的行为了。我们要冷静思考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一是因为汽车企业有超值利润的空间,第二是汽车企业没有把这些超值利润用到自主开发和质量保证系统上和人才培养上。有远见的企业应该趁着现在有利润空间的时候,努力把自身的实力建设起来,而不是把钱存起来去炒期货或是购买外国的企业。企业的实力具体显示在产品发展战略上,显示在人力资源建设和培养上,显示在开发和生产技术平台上,显示在社会服务网络的建设上,这些就是一个企业真正的实力。如果做好这件事,汽车企业不会也不用降价。反之一味降价竞争,丧失了产品开发的资源,也丧失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最终丧失了企业。”

  最后,万钢校长特别再次强调:“2005年以后,市场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这就需要企业更加注意人的重要性。每一个汽车企业都应该很清晰地看到,中国企业最大的竞争有优势就是人力资源优势。”

  多花些钱在基础建设上对未来会更好

  在准备采访彭立新博士时我很兴奋,因为我们所接触到的“上柴”人,每个人在谈到他时都很兴奋。特别是上柴的范荣湘主任,他谈到彭博士时的兴奋之情就象在邻居面前得意地夸奖自家兄弟一样,“彭博士是内燃机方面的专家,他的到来对上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以前在与外方进行技术引进谈判时,我们只能听人家的,因为我们不懂那些核心技术啊。现在可不一样了,和彭博士一起去谈合作,感觉就两个字——痛快!因为这次别人要听我们的,需要什么东西、什么工艺、什么价位,他都十分清楚,话说出来外国人都服气。彭博士真是上柴的无价之宝。”一席话,范主任说得很动情,我们也被深深感动,迫切地期望着能够见到这位博士先生。

  “核心技术就是别人难以超越的技术,核心技术能力就是别人无法超越的能力。但是事实上,没有什么是不能超越的,没有一种技术是绝对的核心技术,因此企业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速度比别人学习的速度要快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事情。”

  终于,彭立新博士来到了我们面前。儒雅的风度、俊朗的形象让我不由得揣度他的实际年龄是否真得有48岁。而采访开始后,他的快人快语也让我们之间的交流进行的非常流畅。按照惯例我的第一个问题是05年您最关注中国汽车市场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我比较关注技术。确切地说更关注中国汽车企业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每个企业在技术方面发展到什么层次。因为与国外企业的比较,我们在产品层面与他们相差10年到15年,但是这个层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去弥补,所以不是最重要的。管理层面与他们相差20年到30年,这个层面的追赶可能要一代人的时间,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技术层面与国外相差15年到20年,但是技术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也有能力和机会缩小这个差距,因此这个层面应当是未来我关注的重点。”

  彭博士在海外有着很多人不易得到的机会,他在生产一线做过质量工程师,对产品制造有着亲身体验;又曾担任项目经理,有着运做上千万美元项目的经验;也曾担任过技术副总裁,统帅着一个公司团队给了他足够的管理经验。虽然是在不同的岗位,但他始终没有离开技术这根主线。在技术方面拥有丰富阅历的彭博士,却对核心技术给了我们一个很简单解释,我想这或许就是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吧。他这样说:“核心技术应该就是别人难以超越的技术,核心技术能力就是别人无法超越的能力。但是事实上,没有什么是不能超越的,没有一种技术是绝对的核心技术,因此企业创造新技术、新产品的速度比别人学习的速度要快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事情,拥有这种能力应该就算是核心技术能力。”

  “中国汽车企业不要只走一条路,要学会融汇贯通。不要只抓住某一个点,要握住串联着各个点的整根链条。”

  不过彭博士所讲的能力在刚刚开始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讲,目前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在进行自主开发,培养核心技术的时候,有些企业选择了模仿的道路。这种方式在不久前引起了很多争议,汽车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走模仿的道路正常吗?彭博士对此给予肯定的回答:“对于汽车企业而言,模仿是很正常的,但关键是在模仿之后怎么办。如果只是不断地为了模仿而去模仿,那样的企业将无法成长;但如果你一边模仿一边还在思考,模仿以后还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产品,更适合市场,更适合我们自己,那么企业就会成长,就会发展。中国有些企业正在这样做比如奇瑞,我欣赏奇瑞目前采用的方式。实际上没有哪一个公司(包括美国公司或德国公司)在汽车研制方面包含模仿的成分。如果研制一辆汽车、研制一台发动机全部都由自己来做,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模仿是有个度的,这个度就是法律,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模仿。作为拥有产品或技术的企业若不希望自己的产品或技术被别人模仿,可以申请专利。如果没有申请专利那就不存在什么侵权或是不可以抄的问题。”

  彭博士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发动机事业进一步说明,“因为我从事的是发动机方面的研究,所以我就以发动机的研发为例,比如我们现在要研制一台欧III发动机。我们可以有三种做法,其一是完全自主开发,用十年或是二十年肯定能够研制出来,但遗憾的是这个产品在那个时候肯定已经落后了。其二是全盘抄,拿一台已经有的发动机来抄。其三就是用整合的办法,我要做一台发动机,可以找国际上最好的设计公司做设计,最好的零部件公司提供零部件,最好的制造公司来制造,把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整合起来。但是要由我来设计流程,由我来控制这些企业。当项目发展到某个节点的时候,就让相应的公司加入进来做。当最终产品完成时,全部产品就是我自己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的企业都是整个链条中的一个小环节,而这根链条是我的,并且在每个环节我们的人都要加入进去参与不同的工作,就这样做一遍、两遍、三遍、四遍,最终我们的人员就可以把整个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学会了,他们就是人才。

  有了产品就有了核心技术,有了人才就有了核心技术能力,因此,在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与能力,我们的团队也就能够成长起来了。上柴就是这样的企业,我们正在这样做。

  在这里我想提醒选择靠模仿来发展的企业,你可以采用通过模仿进行反求的方式,不过它只能是你的起点,绝对不应该是你的终点。不要只走一条路,要学会融汇贯通。不要只抓住一个点,要握住一根串联着各个点的链条。”

  “非常希望能够有这样一个沙龙,我可以和其他的海归专家一起坐下来谈谈。让我花钱交会费都可以。”

  彭博士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能够有一个与已经归国的其他专家和学者一起坐下来畅谈的平台。彭博士的想法与我们不谋而合,汽车观察杂志社也计划成立这样一个沙龙,当我们告诉他后,彭博士当即表示,这个沙龙一旦成立,他会第一个参加,就是需要交会费他也会参加。因为会有很多话题,比如共同探讨中国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汽车企业的现状,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进行什么样的研究更适合中国现状。

  彭博士这样说到:“有很多话题我们可以在沙龙中探讨,比如关于混合动力车的研究。首先声明,我是非常拥护民族工业的一个人,我很尊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企业和专家,这里只是讨论方法问题。汽车制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技术,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在我们还没有把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都做好的时候,为什么现在就要去做别人还没搞清楚的东西呢?我认为现在花巨资做混合动力车不是很合适,我觉得现在多花些钱用在基础建设上对未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好、更长远。他们的想法我可以理解,现在做研究为的是要走到前面,但这并不现实,即使我们现在可以和别人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但因为我们没有基础的东西,综合实力不够,所以在比赛开始后,我们同样会输。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清楚哪个应该先做,哪个可以后做,我感觉我们国家现在还不是做这方面事情的时候。”

  核心技术能力来自经验的积累

  采访宋教授的地点是在清华大学的“汽车楼”,一个不太显眼的两层红砖小楼,与周围其他漂亮的建筑相比,它显得有些破旧了。等待总是显得那么漫长,特别是当宋教授的同事告诉我们他的脚不久前受伤了之后,这样的等待更让我感觉自己这次贸然来访是多么唐突而心情紧张。不过,见面后宋教授热情的问候和爽朗的笑声让我很快松弛了下来。

  “日本人认为他们的核心技术就是经验的积累,这是他们认为最核心的东西。我认同这种观点。中国企业应该勇于尝试,从做逆向到做正向,从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为中国汽车产业担起责任。”

  日本汽车拥有众多的专利技术,而宋健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在日本五十铃大型车研发部做过研究工作,对日本汽车企业的情况颇有心得,所以我们很想从宋教授处了解日本汽车企业对核心技术和能力的认识。但是宋教授给出答案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日本企业并不认为拥有众多专利技术就是拥有了核心技术,他们更看重经验。宋教授说:“日本人认为他们的核心技术就是经验的积累,这是他们觉得最核心的东西。因此你让他说核心技术,他说不出什么。他们只是认为众多的从业人员从事了多年的工作,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在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为这件事情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我感觉这有些道理,因为并不是你掌握了某一种技术就能够开发出一辆好车来,汽车制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的人员众多,涉及的行业和部门也很多,比如从事设计的、工艺的、制造的、还有销售的,这么多人积累起来的经验,这就是日本汽车企业的核心技术。”

  所谓的“核心技术”在日本并不是特指某种具体的零部件的技术,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汽车制造者经验积累的过程。这真的有些道理,我们可以看看中国自主开发汽车企业的现状,有些新生的自主开发的企业采用“逆向工程”获取技术,这些企业之所以只能做一些逆向的工作,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缺乏有经验的人。

  那么中国有一些企业是有经验也有技术力量的,却为何还没有在轿车的自主开发方面做出成绩,拥有自己的品牌呢?

  “我觉得现在国内是有一些企业从技术力量和经验积累层面上具备自主开发的能力了,只要这些企业下定决心做,就能做。关键是企业的决策层下不了这个决心,因为做肯定是有风险的。可是风险并不只在中国企业中存在,像福特、通用、宝马、奔驰这些大型企业,他们有着几十年、上百年的经验,在开发时也有失败的时候,其中有些是开发后没有机会上市的,有些是上市后失败了的,他们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经验是靠实际操作才能获得的,等是等不来的。虽然从企业效益角度来讲,如果开发出的车上市没有成功,企业就会亏损,但是每开发一款好车上市获得成功时,企业的利润马上就会大增。”宋教授这样说。

  宋健教授是1992年回国的,在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人提出什么“自主开发”和“核心技术”的概念。但是现在中国的自主开发汽车企业却不断地提出各种名词,比如自主开发的“五种模式”,那么以这些模式中国企业能否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呢?宋教授是这样看的:“我觉得要想获取技术和能力,关键在于你做还是不做。这方面我认同日本企业说的,自主开发核心技术能力就是开发经验的积累,你不开发就肯定不会得到。要承认自己确实落后,甘心当学生。学生为什么要到学校来学习,就是因为感觉自己能力不够。企业要生存,但能力不够,就要通过做逆向去学习,仔细琢磨别人为什么这么设计,当你琢磨透了就可以做正向;有时候琢磨不透,照猫画虎也要做,能琢磨出一点就改一点。日本、韩国的汽车企业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美国早期也是如此。美国向欧洲学,日本向欧洲、美国学,韩国向欧洲、日本、美国学,那么中国企业就要向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学。所谓的模式就是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获得技术的方式,所以有多少企业就会有多少种模式。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企业是做还是不做,只要做就会积累经验,哪怕失败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宋教授非常希望中国汽车企业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前段时间有企业提出不做自主开发,在谈到这个话题时,宋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关于有没有必要做自主开发,这不用讨论。是否需要所有企业都做自主开发呢?让我们站在企业的角度看一下。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如果企业觉得不做自主开发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对于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整体都这么思考,就会出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汽车工业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因此一定要有企业、要有人去做自主开发。所幸绝大多数的企业和企业家还是有责任感的,他们正在做着这些事情,我希望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越来越多。”

  

( 责任编辑:张洁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连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短信推广
“悬赏”鲜明个性图片
摩托罗拉和弦下载专区



搜狐商城
·汽车| 香水扮香爱车
·汽车|爱车清洁用品
·化妆|玉兰油惊爆价
·精品|运动休闲服饰
·汽车|送龟牌白金蜡
更多...
-- 给编辑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