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 >> 综合新闻

观点:中国汽车 不能成为别人的附庸

AUTO.SOHU.COM  2005年04月06日11:43  解放日报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3月,在一家国内首屈一指的外资汽车公司新闻发布会午宴上,该公司一位副总裁问及在座记者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开发的看法,并发表了他的个人观点。他认为,中国企业根本没有必要放着别人的先进技术不用,搞什么自主研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讲民族品牌是十分狭隘的观念。席间,本刊与会者和一些媒体记者与这位外企老总进行了一番小小的辩论,但由于时间仓促,辩论并没有充分展开。于是,就有了这封事后继续阐明观点的公开信。

  这场辩论,实在有必要继续下去……

  先生,正如您所说,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全球化是一种市场互相开放、经济互相融合的过程。借着这个过程,国际产业分工重新调整。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国家都能从开放与融合中公平获益。但是,理想终归是理想。由于经济实力的悬殊,这种融合和开放往往更多地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单向渗透和利益扩张的满足。

  眼下的现实是,在国际交换中,由于我们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只能靠廉价出卖资源和劳动力,获取微薄的贸易收益。

  目前,加工出口贸易和外资企业产品出口已占我国总出口贸易额的一半还要多,然而,这一部分产品的利润获取权并不在我国企业的手里。从出口额上来看,最近几年每年大约是150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不到1.5%,但它在销售国家实际产生的商品价值却远远大于其出口值,估计约在出口值的20倍左右。也就是说,每当中国出口了1500亿美元的加工贸易产品,在海外国家发生的销售额估计约在至少3万亿美元左右。在中国生产的每一美元贴牌产品,到海外市场上的销售额都在它生产国成本的几十倍以上,而外商获得的利润更是中国生产者获得利润的上百倍甚至几百倍。原因只有一个: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以DVD为例,由于我们没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我国企业每出口一台DVD机,就要向日本和欧洲企业支付10美元以上的专利费,而我国DVD机的出口价格仅为每台30美元左右。我不了解汽车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利润分配比率,但是可以依此类推,由于使用外方核心技术而支付的费用,也不会是小数目。

  近年来,世界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外资大量流入中国。转移也好,流入也罢,看中的都是中国大量低廉劳动力,中国尚未觉醒的资源成本意识,还有潜力巨大的市场。转移和流入者的目的十分明确:一要利润,二要市场。

  中国积极主动地迎接这种转移和流入,目的也十分明确:一是用市场换技术、换管理,二是借外资改体制、改机制。这里有一个前提,中方把外方当成战略合作者,希望双方共同来营造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双赢局面。

  但是,双赢理念只能改变过去那种短兵相接的血腥,不能改变双方的利益博弈本身。无论竞争中合作,还是合作中竞争,对中外双方而言,竞争依然是主旋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撇开道德拷问,这句话仍应成为商界的座右铭。“永远的利益”,就是发展的底线。

  放眼中国,许多国内市场落入外人之手。包括汽车在内的许多行业的市场已被外部产品占据过半。随着国门的开放,我国还将有更多的产业被跨国公司进入并垄断。

  在这种情况下,品牌之争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利润之争的核心。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曾经说过:“商品没有品牌,相当于人没有户口,一个品牌弱国,不可能是一个贸易强国。”即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品牌仍是核心竞争力,是衡量企业实力的标准,是企业的生命线。

  当然,创造一个国际知名品牌、研发一种尖端技术,需要长时间的、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并非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因此而妄自菲薄,创造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专利绝非遥不可及。如果像您主张的那样,外国企业在汽车核心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我们只要“拿来”使用,不必要劳心劳力自己再搞什么自主研发的话,那么,目前我们国家在经济产业的很多领域都已经落后于世界顶尖水平,世界上几乎涵盖所有行业的各种尖端技术都已经研发成功,我们就完全可以坐享其成,完全没有必要再搞任何研发了。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想象一下,未来的中国经济将是怎样一幅可怕的画面。毫无疑问,将完全沦为强国的经济附庸!

  有这样一种观点,培育自主品牌,对国内汽车巨头而言,似乎是一个两难选择。但我认为实际上难以割舍的结只有一个:利益。

  因为丰厚的利润驱动,才使得如此多的企业不问品牌归属,不管资源条件,不顾收入水平。企业逐利原本没有错,但如果整个行业都一味地逐利,必然形成利益扭曲,这时,企业的长远利益如何得到保证?国家利益又如何体现?在这种利益短视面前,企业难道还不应当作出反思吗。

  再有10年左右,中国汽车销量就会超过1000万辆,与美国一起,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当我们只是一个区区万辆的市场容量时,我们需要开放;当我们有百万辆轿车的需求时,有没有自主品牌也无足轻重。但当那一天来临,我们拥有1000万辆的市场时,中国汽车市场上居然没有一个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那将是怎样一个局面?

( 责任编辑:丁小娜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连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  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  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短信推广
“悬赏”鲜明个性图片
摩托罗拉和弦下载专区



搜狐商城
·汽车| 香水扮香爱车
·汽车|爱车清洁用品
·化妆|玉兰油惊爆价
·精品|运动休闲服饰
·汽车|送龟牌白金蜡
更多...
-- 给编辑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