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仕省
眼下,国内国外的车展越来越多,厂家花在车展的银子也少。日前,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于上周在上海举办的一次国际会上又抛出一枚炸弹,“明年一月份,吉利汽车要到美国底特律参加展览。”
顷刻间,这则消息不断见诸各类媒体,成为“众口铄金”的新目标。 不过,从实质和行动来讲,人们始终赞誉那种只有“功夫”要硬腰板方能直的人。这一点,李书福能做到吗?
之前,雄心勃勃李书福将车送到欧洲去参加汽车大赛,然后又送到法兰克福去,从法兰克福回来在浙江主持“2005中国汽车自主品牌高层论坛”,誓言要扛起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大旗,接踵而来的湘潭建厂以及出席在中欧国际商业学院举办的为期两天的中国汽车工业研讨会。
算算这段日子,李书福用心良苦的在国际国内干几起大事情。有消费者认为,不管李书福一年能做多少事情,关键要有好质量车,才能树立口碑,才能成功。从态势上看,比亚迪的王传福更像是实干的人,F3迟迟不出就是怕质量经不住消费者的批评。比起王传福,李书福急功近利,喜欢造势,好大喜功。所谓叫的小鸟没有肉,便是这个道理。
吉利汽车将参加2006年1月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北美国际汽车展览会(NAIAS),这个消息固然引人关注。然而,对整个中国汽车界而言,更为重要的问题则是,在与世界汽车巨头的比较中,到底暴露了中国汽车企业哪些问题和差距呢?
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知耻而后勇,有容乃大。也就是说,那些世界级的汽车巨头是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凭借深厚内在的功力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看,吉利汽车参加欧洲抑或北美的车展一样,至于是否真正实现中国汽车企业走出了,应该说还存在一段距离。
在某种程度上,吉利汽车试图进军北美市场,很像30年前的丰田或者20年前的韩国汽车。来自吉利内部人士的直言,吉利参加法兰克福车展的目的在于了解欧洲市场,参展底特律则要在美国“进行实地试销”。分析人士指出,吉利汽车的品质是否能达到欧洲或美国的标准,这的确是吉利方面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在著名汽车分析师钟师看来,李书福非常懂得中国人的心里技巧,急于扩大,并不是重点放在出口上,把车在德国抑或美国走一走,可能是比较有效的促销手段,从商业技巧上有可取之处。
尽管中国汽车工业走过50多年了,但以完整的阵容参加全世界五大车展之一的法兰克福,吉利还是第一次,国内三大汽车集团都未曾奢想过。自诩是北京职业作家的古清生认为,早一年去欧洲抑或美洲比晚一年去好,那里一年要顶过去的一个世纪;还有吉利车那么便宜的价格,应该有竞争力。但问题在于,吉利汽车以其不高的品质和价格出去,是不是会遭到如同纺织品一样的反倾销调查,这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能把车造到送到法兰克福抑或底特律去,最起码从广告和营销的角度已经成功了,因为毕竟是汽车企业参加国际车展,把自己的车拿去,让老外来看看,会有非常好的商业效果。有开明的汽车人士评价,吉利去参加车展,并不是说要拿它跟福特,跟奔驰,宝马,跟奥迪要去比,不管怎么样,是一个象征。从李书福的经营理念分析,因为他要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回报,这是企业的根本。
但残酷的现实,在中国目前没有足够的政策支撑像吉利一样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强大的国内的合资企业的竞争的压力下,怎么才能够从夹缝中生存,必须有独到的做法和特别之处;从经营层面上,吉利的另类操作是吉利的特点和经营思路。这就是李书福的商机所在,不得不令人钦佩。
但,以欧洲抑或北美的标准来看,开进法兰克福抑或底特律,这还是吉利汽车抑或中国汽车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国外参展,提高吉利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并看到与跨国汽车公司之间的差距,可以说,吉利与跨国汽车之间没有绝对的赢家。对于李书福而言,法兰克福抑或底特律国际汽车展是一个公正的PK台,哪里没有绝对的输赢;对中国汽车而言,却是一种残酷的较量。这是吉利参展的核心意义。
知情人士说,在车展期间,与同台亮相的奔驰系列、奥迪、保时捷、宝马等参展车型相比,吉利品牌汽车没有任何的优势,前者代表着当今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后者则是中国的一家生产低中级轿车的民营企业,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欧洲和底特律一定不吃惊中国丰田、中国现代、中国大众们没有到场的原因,反而担心的是,中国市场异常低廉的制造成本下,可否将更多、更大的制造工厂转移到中国。
吉利以及吉利惠及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抑或底特律的登陆,给他们带去了一股中国风。这让很多世界级的汽车巨头不得不承认,虽然还跟世界最高水平还有距离,但是去年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出口量,吉利却是老大。
来自业内公开的数据显示,吉利汽车去年出口了6000多辆,占了整个中国汽车出口的60%多,这是中国如此多的大型合资企业,同样不能望其项背。吉利汽车于2003年开始出口,2004年达到9000辆,2005年将会翻一番,计划到2015年出口120万辆,相当于其全年产量的三分之二。
对此,某汽车专家坚信,吉利这样的自主品牌经过技术积累、稳步发展,总有一天会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巨头之一;吉利这样的民族汽车企业,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真正的国产车,代表中国汽车工业的脊柱。
不过,在与世界汽车巨头的比较中,还可以发现中国汽车企业在技术层面上也存在重大差距,那就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一个典型的表现是,我国相当部分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依然依赖于国外技术,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专家指出,在许多产业领域,我国企业的发展一旦威胁到国外竞争对手时,就会遭到他们来自知识产权、专利等法律手段的制约。在行动上,只有彻底苦练内功,增强内在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做大做强。
自主创新能力落后的原因除了研发投入的不足之外,追求短期利润而非长远发展的经营目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在技术层面滋生了“拿来主义”。除了上述差距之外,国际性知名品牌匮乏以及国际化程度较低也都是在中国汽车企业与世界汽车巨头比较中发现的重要差距,在这些方面,中国企业依旧任重道远。
尽管差距很多且很大,但中国汽车企业却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毕竟,自改革开放至今才仅仅经历了20多年。值得欣慰的是,像吉利汽车一样的汽车企业正在奋起直追,正在释放越来越强的活力。
不可否认,吉利汽车仅仅是中国汽车企业的一个代表,其本身还带有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种种问题,而重视并谋求对这些问题的根本性解决,不正是中国汽车企业崛起的方向么?所以,对于吉利汽车参加欧洲抑或北美的车而言,还应该保持一种冷静和警醒,而另一方面,激励中国汽车企业奋发图强,知耻而后勇,这也正是吉利汽车参加欧洲抑或北美车展的真正价值所在。
江浙的商人胆子大,可谓众人皆知。分析人士指出,吉利的想法确实好,但是还要在真正提高自己的实力与产品质量方面,下大力气。殊不知,任何价位的车都要有好的质量,才能树立口碑,因为口碑将决定胜负!
在真正的市场拚搏中,真正意义上的强者,历来是在敢于拼搏、善于拼搏者中产生。业界关注的是,吉利是否在朝这个方向前进?李书福“贼亮”的商业精神和硬“功夫”是否长存?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