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终于到来,消费者攒了一年的钱,似乎也该到了购买大宗家当的好时节,各家车厂、各级经销商也都想利用这最后的时机好好的冲冲辆,于是,经销商那里各式各样的优惠也就此起彼伏,于是,厂家的“压库”也就如期而至。
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国内乘用车销量达到30.66万辆,但11月最后3个工作日的销量仍然占当月总销量的近30%。
“压库”说白了,就是车厂把仓库里的车转到经销商的仓库里,这样,厂家就可以说“我卖出了更多的车”,但车卖给谁了?反正不会有人真去调查的。真是掩耳盗铃的高招儿。车乘联会秘书长饶达预计,由于厂家向经销商“压库”的现象在年底还将重演,所以12月份销量将肯定再创新高,但平均利润却可能为零。很难理解这样的统计数据还有什么意义,车厂到底是想忽悠谁,是期盼着销售计划完成的股东们,还是等着车价回归真是的消费者?
为什么说是“车价回归真实”?先来看看来自南非的新闻,新华社的消息,“南非竞争委员会对从事制定最低销售价格和达成‘价格同盟’的跨国汽车制造商处以重罚”,这其中就包括了通用、日产、大众、雪铁龙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五家在中国也投资设厂的巨头。
“同一款新车在南非的售价比在欧盟国家平均高出14%”,这是南非重罚汽车巨头的原意之一。而同样的事情出现在中国,无数的专家学者就会将其解读成“成本原因”、“汇率原因”,或者干脆是“高出30%是绝对正常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价格的稳定是最重要的,价格只升不降、需求高于产能才是市场成熟的表现。稳定的市场是竞争充分的市场,绝对不是欺骗消费者却暴利丛生的市场。稳定的价格才能保证汽车市场健康发展?歇菜去吧。
吉利汽车的马来西亚合资项目受阻了,据说原因是马来西亚政府听从了马哈蒂尔(马来西亚前总理、马来西亚某车厂的顾问)的建议,对中国车设置了壁垒。立刻又有明白人蹦出来说:“看我当初说什么来着,靠便宜不行吧,吉利不行吧,想出口最少还需要20年吧……”这些家伙完全看不见,在吉利于马来西亚遭受着孙子般待遇的同时,马来西亚的车厂却在中国享受着爷爷般的待遇。为什么?因为人家是外资,代表着先进技术,我们要拿市场去和人家换技术呢!
“市场换技术”,这到底是个神话还是个童话?有同行说,都不是,这是笑话。
编者看到IBM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合编写的一项研究报告中说,“外国公司想要在中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还有就是他们担心知识产权的问题,因为他们把中国同行看做竞争对手,担心中方合作伙伴将来会用转移给他们的技术经验与自己竞争”;还看到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日前在北京发表演讲说,“以市场换技术”此路不通,发展科技只能靠自主创新。
因此,《国际金融报》的“中国汽车业走向拉美模式,路径选择决定生或死”的论断才显得那么触目惊心。中国发展汽车工业到底是为了什么,是那几万个工资只及美国二十五分之一的工作机会,还是一个领先而强大的基础工业? (责任编辑:李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