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市场的“全线飘红”,给2005年中国车市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今年1-10月,我国汽车出口呈高速增长势头,出口总量达13.5万辆,增长133.6%;同期汽车进口量为12.8万辆,下降11.6%,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甚至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会大厦放言:“温州打火机让全世界打火机厂关了门,我们要像卖温州打火机一样,让吉利车走向全世界。”另一组数字让人冷静
从上面的数字看我们应该高兴,毕竟我们的汽车行业再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另一组数字却让我们却不得不冷静下来:在进出口产品价格上,出口的小轿车以中低档为主,平均单价为8336美元;进口的小轿车以中高档为主,平均单价为29180美元。进口车单价是出口车的3.5倍,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的部分汽车出口企业仍存在“赔本赚吆喝”的现象。
另外,我国汽车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越南等亚非国家。新华信总裁林雷认为,由于我国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狭窄的市场,海外试水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而且高度重叠的目标市场和客户以及高度重叠的产品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国内厂商在出口时的自相残杀。国内价格战有可能再度转移到海外。事实上早在年中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对某些汽车厂商的低价策略表示不满:辛辛苦苦刚刚培养起来的海外市场可能被某些人给毁了!马来西亚“放了鸽子”
担心之声刚起,李书福豪言未落,马来西亚人就给吉利“放了鸽子”。近日,有消息称,出于对本土汽车企业的保护,马来西亚要求吉利在该国CKD组装的车要100%销往国外。据悉,马方的理由是——“进口马来西亚的中国汽车已经威胁到本土汽车的市场份额。”其实,这已经不是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遭到的第一个“不公平待遇”了,前一段时间的“陆风事件”,以及近来传言的我国某汽车品牌被禁止进入俄罗斯、欧盟和一些国家准备对我国汽车启动反倾销战略。
国外的竞争对手就给了我们足够的重视,也准备给我们的汽车出口制造足够的麻烦。而且,我们的汽车出口才刚刚开始起步,用江铃进出口有限公司汽车部经理程德生的话来讲就是“我没有看到一个企业在出口市场上是形成规模的,合同谁都可以签,我也可以签5万甚至10万的合同,而真正能兑现的定单有多少。”实际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某汽车厂又签订了“万辆出口大单”的新闻不断见诸媒体,而数据显示,今年1-10月,长安集团是我国汽车出口第一大企业,出口量仅仅是13027辆。难道最终会被撵出来?
在谈到汽车出口面临的困难时,长城、江铃等汽车厂家海外市场的负责人表示,“就连找一个既懂汽车销售和汽车售后服务,又懂当地语言的人都很难,不用说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人选了。”要知道,售后服务可是一个企业能否在国外市场站住脚的关键所在。有专家表示,“美国可是一个喝可乐噎着了也要打官司的市场,即使两年后真的打开了美国市场,售后服务最终也会把我们撵出来。”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也说,“国外的消费者和媒体可不像国内这样客气,如果谁的汽车被国外市场给打回来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品牌彻底砸锅了。”
除了售后市场的不足之外,技术含量低是我国汽车出口的一大瓶颈。中国欧盟商会执行总经理马乔治似乎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前景比较乐观,他说:“可以肯定,中国制造的汽车会大规模地进入欧洲市场。我们预测,这个时间不会早于5年,也不会迟于10年。”如果这种乐观不仅仅是一种客套的话,那么我们更应该记住他下面这句话——“但中国制造商应该注意到,安全和环保对欧洲汽车市场很重要,消费者的选择是汽车市场表现的关键”。我们相信马乔治没有说谎,因为“陆风事件”与双环在俄罗斯的挫折都与安全和技术含量低有关系。“全线飘红”能撑多久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日前在北京发表演讲说,“以市场换技术”此路不通,发展科技只能靠自主创新。现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刚表示,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应该将重点放在别人没有做或者没有成熟的市场上,放在混合动力等新技术上。而创新恰恰是我国汽车的软肋。研发费用严重不足是创新能力不足的罪魁祸首。在国外,开发一个新车型大约需要10亿美元-20亿美元,2003年我国汽车行业的研究开发费只占汽车工业销售总额的1.28%,而我国2004年全年汽车行业的销售额不过680亿美元。如果按照这一比例计算,我国2004年整个汽车行业积累的研发费用尚不足国外开发一辆新车型所需的资金投入。企业对引入先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费用不足也是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这项费用平均还占不到引进项目费用的7%,而在韩国、日本等国该项费用是引进项目费用的3-10倍,形成了“引进-吸收-试制-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虽然汽车出口存在一些隐忧,但是还是受到了商务部等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早在今年3月,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就提出,目前,世界汽车产品贸易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是世界贸易第一大类产品。“商务部目前正在选择全国10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出口规模的汽车和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作为国家级出口基地,并在金融、出口信贷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但是,不能不让人忧虑的是,如果汽车企业不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仅仅有政策支持的汽车出口事业又能支撑多久?
(袁涛) (责任编辑:李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