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高档轿车 罗孚、双龙“上汽化”
胡茂元的自主品牌答卷曝光
从12月2日开始,在上汽股份的网站上,一条置顶新闻——“关于征集上汽品牌轿车名称的公告”分外显眼,征名对象包括上汽员工和业内人士。 公告这样描述了上汽自主品牌之路:“上汽几代人在合资合作带来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有志于利用全球资源,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属于中国人的上汽国际化品牌”。上汽股份公共关系部表示,该活动是上汽自主品牌导入阶段的动作之一。
“这款不低于红旗HQ3级别的高档轿车,是我们为上汽自主品牌轿车推广设计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除了我们,还有几家颇具实力的公关公司参与竞标。”北京一家知名公关公司的汽车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般人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印象大多集中在廉价、低端上,而我们要打造的是高级轿车,要改变人们对于自主品牌的低端印象,所以技术平台和品牌形象是我们注重的两个方面。”上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我们的第一款自主品牌轿车将于明年底推出。”
在不久前举行的“2005上海国际汽车城峰会”上,上海市经委副主任乐景彭透露,在“十一五”期间,上汽集团将投资100亿元,重点用于自主品牌的开发。“到2008年形成车身自主开发能力,到2010年具备整车和发动机开发集成管理能力,2015年前形成底盘和发动机自主开发能力的目标。”乐景彭说。
目前,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的筹建已逐渐成型,上汽的自主品牌项目正在发改委的审批流程中。针对发改委没有批准上汽自主品牌项目的传言,上汽股份公共关系部向记者解释:“上汽自主品牌是上汽股份酝酿已久的非常慎重的项目,一切进展都很顺利”。
和“寂寞二十年”的一汽一样,上汽的自主研发一直在默默进行中,并力图寻觅一条截然不同的借力打力的道路。这一切,在上汽成功收购双龙以及罗孚知识产权后,已经愈行愈近。由此,上汽自主品牌的核心锁定在“高档轿车”的筹建上。
此外,上汽老总胡茂元说:2010年上汽自主品牌产量将达到上汽总产量的30%(约60万辆)。这将直接冲击一汽2009年自主品牌100万辆的目标。
如是,在争夺“中国自主品牌”大旗的战役中,一汽将面临最强大的对手:上汽。在中国汽车业界两位最具影响力的掌门人:一汽竺延风和上汽胡茂元之间,一场关于“自主品牌”的角斗大戏即将开演。
借力罗孚、双龙占据高端
虽然上汽一直试图回避,但罗孚与双龙的技术在其自主品牌上的应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上汽汽车在并购整合国际国内整车、发动机等技术资源基础上,集全球研发体系,签约一批英国RICARDO等具有在整车、发动机研发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知名公司,计划将于2006年年底推出首款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乘用车,并以每年一到两款新车型的速度不断更新”。在上汽股份公共关系部给记者的一份背景资料中,明确表示“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是上汽高起点打造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的原则”。
一知情人士指出,结合上汽提出的“高起点”路线,罗孚的75型轿车很可能是第一款与红旗竞争的自主品牌车型的基础平台。
因为当时只从罗孚购买了75、25的知识产权(技术和资料),这样上汽相关生产设备的招标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生产设备的采购正在进行中,我们仍旧采取全球招标的方式。国内的许多设备在技术上已经很先进了,不论从成本还是其他方面考虑,我们都没必要盯着国外。”上汽股份公关人士证实。
而事实上,这个问题对上汽而言已经转化成了对如何消化和吸收罗孚和双龙技术的问题。上汽股份公关部人士告诉记者,对于罗孚、双龙技术的吸收消化,需要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来进行针对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开发。在上汽,这个部门就是“上汽股份汽车工程研究院”(简称“汽车工程研究院”)。
汽车工程研究院作为上汽股份技术研究基地,一直是自主品牌建设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重点发展集成能力,成为事实上的上汽海内外研发基地的总控制中心。2002年以来,汽车工程研究院先后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概念样车和装载第三代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多功能乘用车的开发,并开始了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工程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为了上汽汽车的研发需要,研究院还要建设新的研发基地,投资18亿元的一期工程目标年内奠基,2006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于2007年底基本建成能滚动发展、长期全面支持自主品牌及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技术平台。”一上汽内部人士说。
至于英国RICARDO等公司发挥的作用,“最直接的,还是对我们技术方面的支持”。零部件采购则“采取的是全球采购的策略,并不局限于国内或者国外,目前正在顺利进行。”上汽股份公关人士说。
定名“上汽制造”
有了技术上的支持,对上汽而言,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工厂组织生产。
10月18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网站上,公布了“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简称“上汽制造”)企业名称的核准公告【(国)名称预核内字[2005]第 899 号】。而事实上,上汽制造是由“上汽陆威汽车有限公司”(简称“陆威”)变更而来(早在6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了“陆威”名称核准公告【(国)名称预核内字[2005]第 532 号】)。
上汽制造和陆威一脉相承,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动。这是上汽规划中的自主品牌轿车的主要生产基地。此外记者发现,10月18日,国家工商总局同时核准了一家名为“上汽陆骏汽车有限公司”(简称“陆骏”)【(国)名称预核内字[2005]第 902 号】的名称。
上汽股份公共关系部的员工这样向记者解释了它们的关系,“为了突出‘上汽’的企业形象,而且也由于在注册过程中发现有同名的商标,因此将原来暂定的‘陆威’变更为‘上汽制造’,双方投资状况不变。而陆骏公司,我们这里没有听到消息,也不知道有这个公司”。
记者曾表示疑问,更换“陆威”的名称是否因为其与ROVER的音译过于接近,不利于发改委的审批,上汽的这位工作人员没有表示认同,只是强调更名是为了更加突出“上汽”的品牌。
早在今年7月26日,为自主品牌而生的上汽制造(原“陆威”)的雏形就已经显现,根据上海汽车(600104)三届十次董事会决议:上汽制造(原“陆威”)注册资本为12.8亿元人民币,总投资为36.8亿元,其中固定投资34.01亿元。上汽股份以现金出资7.68亿元,占60%股权;上海汽车以现金和仪征分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厂房及设备等出资5.12亿元,占40%股权。上汽制造主营汽车整车、发动机及其相关的组件和部件。2009年达到整车生产规模12万辆/年,2010年达到发动机生产规模为17万台/年。
记者得到的内部消息表明,上汽制造将设有两个整车厂:一个在仪征,一个在嘉定,而陆威和陆骏很可能成为这两个整车厂的名字。
经过改名之后,上汽股份全力对自主品牌发起冲击。如胡茂元此前多次对媒体称:上汽2007年自主品牌轿车产量将达到5万辆目标,箭已在弦上。
自建网络
在胡茂元的规划里,上汽制造显然是一家与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并驾齐驱的企业。
这样,上汽制造必将筹建自己独立的营销渠道。目前,上汽股份也为此开展了人员的招聘活动:“通过集成国际国内市场、信息、营销、服务等综合资源,集中国际国内精兵强将迅速建立和完善营销、服务和管理体系,并利用产品和技术优势实现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上的扩展”。
从中不难看出,上汽制造自建营销网络的一个原因是:从一开始,上汽制造的目标就瞄准了出口市场。
根据规划,上汽的自主品牌将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上汽制造的主要任务正是乘用车。与此同时,已有的上海汇众汽车公司将主要承担商用车领域。
“乘用车将是上汽股份努力的重点”,上汽内部人士透露。“但这两家公司也并不是绝对的分工,只是各有侧重。”为了达成2010年达到总产量的30%(约60万辆)的目标,还要借助商用车等多种车型的共同努力。但是对于具体车型的计划,上汽表示,目前不宜透露。
虽然未来上汽制造销售的车型没有完全的确定,但知情人士猜测,上汽制造的主要车型将集中在自主品牌的中高档轿车,“竞争对手明显指向了红旗”。
(责任编辑:俞清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