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德国参观奔驰博物馆,可以乘坐奔驰公司的免费班车,免费入场,免费讲解。奔驰为了传播全人类的汽车文化当然重点是奔驰的汽车文化,情愿买单。
到勒芒观看欧洲卡车大赛,看到几万人连续几天日夜坚守在那片荒郊野地,花30欧元门票看比赛,花更多的钱风餐露宿,其乐融融。 观众为了享受卡车文化,情愿买单。
文化可以当饭吃,看来不假。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提供很多的市场机会,提供更多的饭碗;另一方面,对消费者来讲,文化享受就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就是另一种“饭”。
其实,在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最大的产业不是IT,不是房地产也不是汽车,而是文化产业。说文化可以当饭吃,美国人应该不会感到奇怪。但在中国,情况就未必如此,尤其是对中国的企业而言。
中国的汽车企业从生产主导型到销售主导型的变化,是一大进步,但是,在一切围绕市场份额转的弥漫硝烟中,管理和文化的光芒似乎正变得暗淡。甚至有人认为,文化是饱暖之后的“淫思”,只有在市场大捷之后,才会有工夫、才会有财力、才会有心情来搞文化建设。还有人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伴随现象,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文化就自然会跟着发展到什么程度。
分析以江淮为代表的一些具有强势企业文化的汽车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意识到,文化对于企业,不是锦上添花的天使,不是提升品牌的光环,而是可以强力促进生产经营的生产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摆脱巨大的困境,可以使企业由弱变强,可以使企业实现长期而稳定的持续增长。文化也不会伴随经济的发展就自然蓬勃兴旺,除非我们在抓经济建设、抓市场经营时就伴随着抓文化建设。
中国经济的神奇发展,造就了一批神奇的企业,也留下了不少佳话和思考。家电行业有《海尔是海》,IT行业有《华为真相》,快速消费品行业有《蒙牛内幕》……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同样神奇,同样博大深厚,甚至有更悠久的历史,但至今为止,我们却很难找到关于汽车工业或关于某一个企业或关于某一个企业家的专著,学者们关注少,社会关注少,我们自己在这方面用心也少。其实,我们正在创造满地的精神财富,但是缺人来拾缀,缺人来总结,更缺人来将其调配成营养丰富的美味大餐。
美国著名的精益理念大师詹姆斯·沃麦克博士和约翰·舒克先生最近来到清华大学,意欲在中国传播精益生产方式和精益思想,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件幸事。但精益思想就像一颗大树,需要很肥沃的文化土壤,我们有多少企业准备好了胃口来享受这顿文化大餐呢?
作者 刘小勇
来源:汽车观察杂志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