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节油大赛,很多业余的比较喜欢汽车的就会特别小心,怎么行驶怎么刹车怎么起步都尽量省油,这只局限于很少的人。如果很多用户有这种意识,有些通过媒体宣传这方面有这个意识之后,始终在驾驶状态会想到是不是我的动作是浪费,或者多余。
现在有一些新的凌志包括其它车型有一个顺势油,油表很形象。现在做液晶显示,瞬间到了20%几、30%几的状况,反过来这个高技术显示窗口会提示你,你刚才踩油门冒得多厉害。自己控制好的话,觉得很有成就感。 很多人没有这个显示的话,没有数字形象比喻,很多人不知道,只知道听声音。
博林:自动档的车真是盲目加油不会起到提速作用,听声音能辨别出来,拿油给泼身上也没用,还是缓步,跟挂档是一个感觉。有些人不知道,盲目加油,甚至包括手动档,路上司空见惯,很多人为了显得有个性,一下子上来了。知道那里是红灯,非要冲到跟前踩一脚刹车。
节能节油不光是油价的问题,还有一个环保的问题。
主持人:现在许多节油比赛可以开出惊人的结果,这些结果到底有多少可信性?
林建:我对民间式的测量办法也不相信,但是民间有这个节油意识很好。没有其它的仪器设备,民间只能用这个方法进行宣传节油,这个对社会进步还是有推动作用的。真正要想把汽车的油耗测出带,我觉得长期统计比较好。每回在加油时记一个数,过了若干段时间,比如一个月或者多少次以后,把行驶的里程和油耗记录一下,经常行驶的情况下,代表你自己驾驶风格的好处,你统计的次数多了,测的就很准了。
怎么能测出百公里耗油?科学角度来讲应该有仪器测量。我们民间搞的不大可能用仪器测量,但是要想测也不是没有办法。主要是因为加油补充的办法测量,因为油箱上表面有很多存放空气的,供热胀冷缩用,不让你加满油,每次加油的方式、车停的位置等等都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如果说你这次进行竞赛也好,测量也好,或者自己有意判断一下油耗高低也好,如果只跑了很少的历程,比如跑了一百公里就去补充一次油,看看这一百公里用了多少汽油。可能在你出发之前加油的时候,有可能多加了一升油,但是你不知道。这个情况是你所不掌握的,回来再补充油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少加了一升油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你不掌握的。你只能看到加油表随着时间变化,由于气体释放老往下走,不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再观察它,你只能说加到满为止。
本来你的油耗应该是百公里七升,出发之前多加了一升,返回来少加了一升也不知道。如果走的历程比较长一些,石家庄来一个往返,把一箱油都用得差不多了,50升加油的过程中你的误差两升,那这个误差就很小了,误差只有4%,这个我们可以接受。要想在短时间里把油耗测得很准,只能匀速行驶的历程尽可能长,长到接近一箱油,最好是往返。否则你从一个高速往低速走,从喜马拉雅山开汽车往下滑可能不需要油就能滑几千公里,或者刮着风推你走。所以我们要往返行驶就能把误差减少一些,还是可以相对测得比较准。节油大赛是一个群众性参与的活动,短时间里面要把活动组织完,通常行驶的历程比较少,而且很多是单向,会造成一定的计量误差,给人们一个错觉,这个车很省油。省到一定程度大家就不相信了。
交流很多节油技巧、经验,从社会角度还是有用的。包括有一次节油比赛有的消费者把车上所有的东西,特别后座都拆掉了。
钟师:用户不是搞科学实验的,油箱也不是按照试管的刻度很精确,一些豪华车里面的电子显示倒很好。
林建:现在很多新款电喷车,由于本身信号在里面存着,无非是拿出来拿单片机算一算。也有很多车的司机因为有了这个,就有了很好的节油意识,很在意数字的变化。加速不要猛加速,尽量保持匀速状态,就知道显示值最小。
网友:燃油税触犯了个人利益,怎么都不对。油价上涨是世界问题,但征收燃油税去掉养路费,抱着一样重,分明是养路费的既得利益者说出的鬼话。
钟师:燃油税推出不是某些个人推出的,也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推出的,而是政府协调很多部门利益上,处于平衡方方面面的角度考虑的。燃油税,不是中石油、中石化能掌控的,而是税务局、发改委一起研究的。说燃油税出来以后,一定对车主有利,或者总的开支是不是能省,这个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这个事情也有几种说法,实际燃油税出也好,不出也好,对个人利益怎么样,这个事情很难说。关键是燃油税的税率是多少,某种程度上可能比还没有燃油税的时候更有利,如果定的标准高于某些限度的话,可能对你来说增加负担。
现在不知道标准的临界点定在什么地方,这个是谁都不知道,出来以后才知道。如果没有标准线,就不知道对你有利还是没利。总体来说,从燃油税出来也是跟国际接轨,总的方向是对的,具体尺寸掌握到什么程度,百分比定到什么程度,这个跟车主的利益是相关的,我们大家拭目以待,现在不好判断这个事情。
网友: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替代燃油和柴油车的发展状况,国内新的节油技术的应用情况和趋势作为消费者如何选择节油,你们是怎么看的?
林建:如果说确实有效的话,从跨国公司汽车厂的角度更有技术实力,应该采用这个技术,应该运用这个东西。它没有用可能这个技术还不够成熟。
(责任编辑:郭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