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5年是中国车市转型中过程承上启下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汽车产业的格局和模式都在继承与创新的碰撞中寻找着结合点,终于到了即将划句号的时候了,对于这一年的车市应该怎么看呢?2003年以前每到此时,都是经销商最开心的时候,厂家的“年终冲刺”得到了消费者热情的呼应,随着年终盘点的喜庆、红利红包的派发,12月份就进入了车市传统的“销售旺季”。 又到一个轮回时,今年有旺季吗?近日,身边的朋友也常常聊起眼前很流行的“05年12月份是买车的最佳时机”的说法,笔者经过一番了解,认为:频繁降价的车不能买。
一、 “经济实惠”是普通百姓购车最基本的标准。
普通人也能买得起车?这在10年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天看来已经很正常了。但对买车的重视程度,10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车价”一直是决定购买时间和车型最关键的因素,“货比多家、价比多家”的消费习惯成就了“汽车交易市场”这种流通模式。人们总是希望车价越便宜越好,厂商也把“降价”作为促销的“杀手锏”,尤其是前几年,“价格战”的效果十分显著,从暴利行业一直“杀”进了微利时代。近一两年,不少消费者开始注意综合考虑了,什么“性价比”、什么售后服务等,也逐渐成为买车因素之一了。搜狐汽车的星期三会客室讨论“德国大众肯为中国改变吗?”的话题,一位网友的说法特别实在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德国货是不错,至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如何发展,德国人如何适应中国市场,老百姓大可以抱着旁观者的心态来看待,让市场决定结果。作为消费者,只买性价比高的东西,管它是哪国产的呢。”作为普通人买车是家里的大事,不是倾全家所有也得积攒好几年,选车讲究经济实惠又皮实耐用恐怕是私家车主们一致的心愿,这一点无可厚非。
二、车,为什么要降价?
经常听到一些老板说:“做生意不赚钱没关系,可绝不能赔钱”。东西要便宜,相应的材料也得便宜。做汽车和做其它产品是一样的道理,不管利润率增幅或者减幅,必定有一个保本的底线,赔本的生意肯定是没法做。就拿轿车上的蓄电池来说吧,车价高低与相匹配的蓄电池有直接的关系,据驻天龙的天津统一国际贸有限公司销售经理介绍:“前几年某车规定必须配置“统一牌”蓄电池,现在该品牌全系列,配统一电池的只有四分之一,其余的全是“杂牌”,为什么呢?价格低了,以前买七、八万,现在是三、四万,不减材质不行啊。”与电瓶相连的调节器也是如此,以前用日本件,每件售价150元,现在是国产的,每件售价只是原来的五分之一,调节器的质量直接影响电瓶的寿命。又据11月29日北京晚报披露,朝阳工商在北京鼎宏盛汽配销售中心一仓库中,发现一批假冒德国著名灯饰商生产商海拉公司的车灯产品,据了解,正品海拉车灯售价一般在150元—300元之间,假冒产品只有15元—40元,尽管相比很有价格优势,但假冒车灯亮度不够,使用寿命短,最短的达不到正品的十分之一,已被海拉公司确定为“冒牌货”的各种“HeLLa车灯”也混杂的其中。看了上述这些事例,相信大家就明白车价所“降”之处了。降价降到一定程度就得降质,因为“一份价钱一份货”是做生意的定律,也是经济规律。
三、以平常心看待降价。
降价,就意味着减少利润,这是任何企业都不愿意做的事。那为什么汽车生产商要争先恐后的降价?据业内人士介绍,降价产品大都是积压已久的库存产品,要么车型太老,要么车型非主流,不受市场欢迎;还有就是达不到环保、安全新要求的“落伍”车型。所以要买降价车的消费者一定要了解清楚降价的真实原因,在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虽说价格是买车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但是买车不能光看价格。一般来说,降价过快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上市时定价过高;二是降低配置。前者在新品迭出的今天已经不太可能,而降低配置就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了。作为家庭购车者,当然希望越省越好,但首先要想明白“买车干嘛?”不用问,买车肯定是为了把日子过得更好啊。所以在选择降价车时一定不要忘记与同车型原先的配置纵向比较,防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毕竟,机械部分才是汽车整体性能的真正体现。不能抱有贪图便宜的心理,购车时要仔细分辨厂商降价的真正动因,细致比较降价前后车辆的各项性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才是真正能省钱的好办法,达到买车时的初衷。
四、什么时候买车最合适?
汽车进入家庭已有10年历史,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换车阶段。他们通过自身的购车经历,总结分析同事们的购车遭遇,换车的“准备”理智而冷静,不再有“冲动行为”。尤其是对“性价比”分析的确实让人佩服。一位从事IT工作的张先生非常喜欢一款白色的1.6GE
AT琪达,取而代之伴随了他3年的红色千里马。可他觉得琪达13.98万价格太贵,想等车价便宜点再出手。自从这款车今年8月份上市以来就一直密切关注车价的变化,前两天逛车市,听经销商说“可以优惠2000元”,当他了解到这是经销商的促销行为,不是厂家的降价政策,还是不急于买,非等厂家降了价才能买。
为什么呢?在大家一再追问下,他才说自己的购车“小巧门”:厂家没有抛出降价策略,一是说明这款车还有降价空间,二是车的质量、配置还是“原汁原味”。张先生认为,一般情况下,厂家第一次降价出手买车最合适,既能少出购车钱还能得到经销商的优惠,性价比高;如果第二次、第三次降价就要慎重考虑了,降了价配置减了没有?材质有没有改变等等,都是一个变数。因为厂家也需要有个合理的利润指标,不想点别的辙那么多工人怎么生存?张先生还特别注重售后服务,他认为“价格和服务永远是等值的”,真是语出惊人。这些“聪明”的张先生们在考虑切身利益的同时还能为企业着想、为国家分忧,实为可贵。他们----也许就是中国汽车产业振兴的希望。
结束感言:
汽车营销是一门艺术,同样是一种由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所决定的艺术。这种有别于凝固的建筑艺术的动感艺术,向人们拓展了远远超过了货币和商品的交易范畴的思想、品质、情怀等等,恰如是打动消费者“无声的春雨”。在买方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要让消费者“买单”必须要研究消费人群的心理,不能只抱着“降价”这条道儿走到黑。企业的最终目的绝不是击垮对手,而是永远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优质的商品。只有这样,自身才能的强大。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