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年关回望国内车市,前些年火爆“井喷”的景象不再,2005又是平淡凄清的一年。透视车市的一些“异状”,可以察觉到汽车业有着难言的隐痛。 而四大矛盾困局之下深藏的“痛点”,正是诱发车市异常脉动的关键所在。
矛盾之一:销量攀升,利润骤降
面对2005年的产销成绩单,业界人士投以欣慰的目光。数据显示,1至11月生产汽车514.47万辆,增长10.24%;销售513.76万辆,增长12.07%。其中,基本型乘用车销售245.64万辆,增长22.52%。轿车等乘用车增长50万辆,增幅高于去年,从这一点上看,2005车市并不低迷。
不过,另一项指标却揭开了车市“看上去很美”的面具。据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全行业销售收入8417.7亿元,同比增长7.18%。与此相对的却是,利润总额为361.35亿元,同比下降39.29%。单车平均价格从2004年的14.63万元降至12.93万元。
国内6224家汽车企业的利润同比下降39.29%,亏损额近80亿元,同比上升91%。在重点汽车企业(集团)中,超出1/3企业出现亏损。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庆铃和重汽等八大集团的盈利能力骤然下降,其中,一汽、上汽和东风分别下跌75.86%、59.29%和21.23%。
日前在苏州举行的长三角汽车联合体会议上,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说,“增产不增收”的原因,除了上游原材料价格攀升之外,主要在于车价的“跌跌不休”。作为销量攀升的代价,“赔本赚吆喝”的厂家,要为愈演愈烈的“暗降”策略垫钱;而利润不断被挤的经销商,则要承受厂家持续加大的“压库”力度。
价格战的弥漫硝烟下,无人是胜者。这恰如一句歌词所写,“就算天昏地暗”,到头来大家都不过是“落下一身冷汗”而已。
矛盾之二:新车辈出,市场冷眼
2005年,新车上市大步流星。数据显示,当年国内市场包括改进型在内的新车,共推出80多款,平均每4天就有1款上市,这一频率在全球车市堪称第一。
然而,“新车效应”究竟如何?业内专家难掩失望。贾新光对记者说:“一年间,
新车接踵而至,但消费者可以说是无动于衷。根据最新统计,2005年购车者最钟情的车型,依然还是‘老四样’——老桑、捷达、富康、夏利。”而中汽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则描述说:“车型越来越多,销售却越来越难,价格跌跌不休,市场波澜不惊。上市没多久,就搞降价促销,新车效应越来越小。”
事实表明,众多“新车”的上市,其背后暗合着厂家的两种意图:一是争夺细分市场,不少新车大多是已上市车型的改进型,推出的目的在于抓住不同排量段的市场;二是借助新车上市,亮出降价的诱惑,推出“加量不加价”等暗降促销手段,“换一种优雅的姿态”应对市场“价格战”。
有分析进一步认为,上述第二种意图,很可能恰是新车辈出的“醉翁之意”所在。而厂家如此推出的新车,难免会使新车效应大打折扣。
专家指出,近来在国内车市,新车的遍地开花,标志着汽车市场的“车海战”已经打响并开始全面升级。在此态势下,新车的生命周期必将进一步缩短。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