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200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有什么与往年不同的地方,相信大部分业内人士一定会说,是自主品牌的悄然崛起。的确,通过4月份上海车展上如平地惊雷般的全面实力展现,加上下半年受到广泛关注的“何龙之争”,更使自主品牌成为业内人士的主要话题。 而且据权威部门的统计,这一年自主品牌的市场销量也得到了迅速提升,那在这一年间,各个自主品牌企业的表现如何呢?
1、扛起自主品牌大旗的旗手—奇瑞汽车
2001年,中国入世的那年,也许谁也不曾想到奇瑞汽车会成为四年后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的一面大旗。的确,能成就这样的一个位置,对这个一没历史积淀,二缺资金技术的奇瑞来说,多少有点偶然,但很多真正了解奇瑞的人都说,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2005年,奇瑞的销量飞速上升,使其在国内市场前六名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现在的奇瑞,产品线已经涵盖从A00级的微型汽车、B级中高级车到SUV,明年将上市的MPV将使奇瑞的产品系列日臻完整。在明年初即将上市,已经被确定正式名称为A520的一款中级轿车,将是奇瑞重新厘定产品谱系的关键一着。奇瑞与奥地利AVL联合研发的系列发动机,已经在芜湖第二工厂逐步投产,命名为“ACTECO”的奇瑞动力也今年在其产品上露面了。年产80万台的变速箱二厂也将投产自主研发的从MT、AT、AMT、CVT不同类型的变速箱。关键部件的逐步自主化,加上奇瑞多款与世界知名厂商联合设计和开发的产品储备,将使未来的奇瑞无愧于这个自主品牌旗手的称号。
但是,奇瑞应着重于品牌形象的提升,毕竟仅仅依靠自主品牌先锋的口号是不能让消费者产生信赖和忠诚度的,而且回顾2005年销量,奇瑞排名的居前,也大多数是靠中低端产品的销售实现的,这对于有着莫大志向的奇瑞来说,品牌提升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这个也许恐怕要和韩国现代-起亚集团的郑梦九学学如何狠抓质量的提高的基础工作做起,才能更具实效了。
2、始终走在低端路线的能手—吉利汽车
吉利汽车可以说是中国汽车业中“草根”阶层的一个代表,2005年按照最近的销量排名,吉利又成功晋级国内轿车销量的前十位,已经成为紧次于奇瑞的自主品牌厂商。
斥资3.5亿的吉利汽车研究院每年将为吉利研发2-3款新车,吉利自主的MR479Q发动机和全自动变速箱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吉利也同样与韩国大宇、意大利和德国的汽车设计与技术公司展开合作,并成功通过CKD出口的模式将产品卖到了东南亚等地。
但是,吉利汽车的隐忧依然在2005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是产品品牌的信任感的问题,目前吉利的消费群都是二/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看重经济实惠的消费者,这些人对汽车的消费是“有”比“好”更重要,因此品牌的核心价值塑造和提升对吉利来说是个首要问题,否则吉利很难推出中级以上的轿车产品。也许最近在年底刚刚上市定位于中级轿车的上海华普海尚305,如果这款产品能有不错的市场走势,将是吉利汽车是否能在产品档次上达成突破的一个象征。
3、回归现实的资本运作高手—华晨金杯
伴随2005年仰融事件的告一段落和“四大金刚”出走,华晨金杯逐步趋向稳定,辽宁省政府逐步接管了华晨金杯,但是频繁的高管换人动作也让业内议论纷纷,不过2005年来来似乎有趋稳的征召,毕竟华晨金杯以及控股的华晨宝马是沈阳市乃至辽宁省汽车业的支柱企业,稳定是大局。
不过2005年初,新中华尊驰上市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是中华的口碑始终不能摆脱上市之初品质性能不稳定等原因的阴影,这不能不说是华晨自主品牌征程中的一件憾事。在商务车方面阁瑞斯MPV本来绝对有实力取代目前江淮瑞风在中低端MPV的市场地位,但是也因为生产问题迟迟不能上市,而延误了大好战机,也让人唏嘘。而自仰融和“四大金刚”出走以后,华晨金杯的看家产品,金杯海狮系列面包车几乎占据轻客半壁江山的市场份额,也被新崛起的东南得利卡、北汽风景的抢夺了大半。
对于华晨金杯来说,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中华骏捷一再在2005年内被推迟上市,希望是出于把产品品质稳定下来而采用的措施所至。骏捷出色的产品力,加上如果上市先期能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定价,重现当初中华轿车的上市盛况将是可以期待的。
4、从SUV市场浴血杀出的强手—长城汽车
2005年是众多低档SUV生产厂家竞争白热化的一年,然而能突出重围的只有长城汽车。在长城皮卡/轿卡连续六年夺得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出口数量、市场保有量第一,初步确立了长城汽车的网络营销基础。2005年长城汽车陆续推出的客货休闲多功能的赛骏SUV、都市越野型的赛影RUV,以及定位更高、一上市便以抢眼外形和大幅提升品质而供不应求的哈弗CUV,基本奠定了长城汽车在中低端SUV的霸主地位。
挟在SUV市场浴血冲出的余威,长城汽车将大举进军轿车业,2005年7月,总投资20亿元、20万辆轿车项目的奠基,标志着民营企业的长城汽车有着更大的图谋,未来轿车车型包括1.0升、1.5升、1.8升、2升四个排量,3个轿车平台的产品,将于2007年投产,最终将实现轿车、MPV共线生产。不过熟悉SUV市场的长城汽车,能否在竞争更加国际化的轿车市场上有所收获还将是一个未知数,毕竟购买轿车的潜在消费者的心理将更为成熟,更加看重品牌带来的附加值,而正是长城汽车需要着力攻关的。
5、重燃希望之火的几大国手—四大集团
相对于几家一直在默默耕耘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来说,这几年来原本被寄予很高期望的四大集团却让人失望了,尤其是在2005年业界对大力发展自主品牌一边倒的舆论压力下,四大集团也采取不同的做法迅速力图在自主品牌上有所作为,这其中又分为几类:
自主开发型:以一汽和长安集团为代表,2005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一汽轿车的红旗拿出了两款产品,大红旗有着诸多令人关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情节,而红旗HQ3基本上就是皇冠的翻版,而天津一汽的两款小车C1和D1则事先毫无预兆,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一汽再不拿出点东西来是实在难以交代了。而长安集团的步伐则更加稳健,不单有着概念车的展示,据称长安集团明年即将上市以CV6为代表自主品牌轿车,相信以长安集团浸淫多年的小车实力,在自主品牌市场上取得领先将是可以期待的。
为我所用型:以上汽为代表,依靠旗下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的多年积累,上汽几乎可以说是国内汽车厂商资金实力最雄厚的厂商。通过通用的搭桥,上汽先是获得了大宇10%的股份,后又全资收购了韩国双龙,拿到了双龙一直引以为豪的SUV和高档轿车的核心技术,并且被称为“路帝”的SUV/MPV混合产品也在下半年低调上市了。而2005年上汽收购老牌英国品牌罗孚的战局更让世人关注,如果没有南汽的搅局,几乎可以功成身退了,不过获得了罗孚74和25的关键技术,也足以使上汽在自主品牌的开拓上领先一步了,尽管最新的消息是国家发改委并没有批准这一项目,但是上汽罗孚项目也许在明年能将给人惊喜也未可知。
未见透露型:以东风为代表。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东风集团的改制和重组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虽然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全面合资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是东风集团将旗下所有的资产捆绑在多个外国战车上做法,使得集团并没有今后一汽和上汽的负担。不过这种举措也使集团成为了一个控股型的空壳,想在自主品牌上有所作为已经没有基本的载体了。但年底东风在香港市场的上市,又使东风募集了相当的资金可以运用在自主品牌上,在整个大环境的逼迫下,东风已经在年底放风说未来的自主品牌将落在中高级车项目上。此外,东风早就在动手的电动车项目,也有可能是东风另一占据制高点的突破。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