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经长期工作在原苏联、俄罗斯的日本资深经济学家Kei
Amamura断言,俄罗斯汽车工业发展构想并不能保证俄罗斯汽车工业的繁荣,相反,它会招致俄罗斯这一现代化工业的覆灭。
赫里斯坚科的战略──一项衰落的战略
2005年5月19日俄联邦政府通过了关于2010年前发展汽车工业的战略性文件。 这份由俄罗斯工业能源部提交的文件,被谦虚地命名为“关于实现俄罗斯汽车工业发展构想的……优先任务”,但是该文件仍属于俄罗斯目前重要的战略文件之一,它将最终确定这个国家现代机器制造业最关键领域的命运。到2010年时,该文件规定的“任务”都将完成,但俄罗斯也将不再有自己的汽车工业。届时虽然汽车还在作为商品“生产”,但是俄罗斯几乎无疑不会再有能当之无愧地称之为“工业”的任何汽车工业。
在俄罗斯政府的一次会议上,俄罗斯工业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这位本应有职责义务保护俄罗斯工业的人,向与会者展示了许多带有图表的幻灯片,明确地指出俄罗斯的轿车市场在不断放大,而汽车制造业作为工业将消失。
俄罗斯现有250多家大型及中型的汽车相关企业,从业人数达65.8万人,他们占据了这个国家机器制造业中从业人员总数的25%。2004年俄罗斯销售了167.3万辆轿车,其中62.5万辆是外来品牌(包括新车及二手车)。俄罗斯汽车厂家则生产了103.5万辆,这包括在俄罗斯合资企业组装的12.9万辆外来品牌轿车。根据俄罗斯工业能源部的看法,实际上到2009年俄罗斯除了组装之外别无出路。
众所周知,2005年俄罗斯的轿车产量急剧下滑。1季度的轿车产量从2004年同期的23.2万辆降至20万辆。这有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的原因。短期的原因是因为卢布坚挺及俄罗斯汽车的竞争力下降,而长期的原因是在对现有汽车厂的改造上缺乏较大的资金投入。结果情况糟糕。俄罗斯工业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总结道,“以俄罗斯现有汽车产能,不进行巨额投资要实现轿车产量的明显增长是困难的,因为俄罗斯汽车厂家损耗高,而且大部分产品质量不高”。这句话再简单不过了,照此逻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些汽车企业没有希望了”。
但是,在这份俄罗斯工业能源部的文件中又打算增加俄罗斯外来品牌的产量。为此,俄罗斯政府要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而且照此方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2005年4月底俄罗斯政府决定降低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关税。
如果此后外国汽车巨头开始为在俄罗斯创建作为工业的汽车工业而大规模投资,传授技术、创立技术开发基地,更重要的是能形成多个协作领域,而不是只单单建立起焊接、涂装及装配车间的话,那么俄罗斯政府的这项战略就无可厚非。但是实际上这一目的未必能实现。下面让我们更详细地分析《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
只相信外国公司
只相信外国公司──这是《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最典型的特色。该构想预计到2009年时,俄罗斯境内将出现6家外国汽车公司参与投资并由他们控股的汽车组装厂(公司),这些外国汽车公司在俄罗斯生产的车型与初期产能分别如下:
外来车型组装厂 |
车型 |
初期产能 |
通用-伏尔加 |
雪佛莱尼瓦(Chevy Niva) |
10万辆 |
塔甘罗格 |
现代雅绅(Hyundai Accent) |
12万辆 |
福特 |
福特福克斯(Frod Focus) |
6万辆 |
阿夫塔伏拉莫斯 |
雷诺罗甘(Renault Logan) |
6万辆 |
丰田 |
丰田佳美(Toyota Camry) |
5万辆 |
大众,戴-克 |
? |
? |
上述外来车型组装厂的产能将会随着俄罗斯汽车市场的扩大而逐渐提升,到2010年时这些组装厂的轿车合计产将达到105万辆。为了使这一产能顺利达到,俄罗斯政府就要放开汽车零部件的进口。
除了在俄罗斯组装的外来品牌以外,俄罗斯还打算进口55万辆轿车。如果2010年的俄罗斯汽车市场真如俄罗斯工业能源部预计的那样达到270万辆,那么剩下的市场空缺将由“俄罗斯车型”来填补,显然这将由俄罗斯伏尔加汽车厂来完成。但在《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中只打算利用现有的产能,也就是说“如何把伏尔加汽车厂作为俄罗斯的民族汽车公司保存下来”并不是俄罗斯政府的战略任务。
自欺欺人的“工业组装”
如果《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表现出脱离民族汽车公司,而取悦外国汽车巨头的话,那么这必将激起俄罗斯社会精英的不满。因此,为了安抚这些“爱国者”,该构想的制定者在构想中使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这就是“工业组装”。上面提到的零部件进口关税的放开,可能只会导致工业组装。正因为如此,俄罗斯政府才造成了今天俄罗斯盛行螺丝刀组装外来车型的局面。
此外,为了获得税收优惠,这些外来车型组装厂还应达到相应的本地化标准。比如,对于现行的企业(即螺丝刀组装外来车型的组装厂),“工业组装者”应该在18个月内组织车身的焊接、涂装以及装配,而对于新创建的组装企业,这一时间规定为30个月。此后,再经过24个月,组装企业应减少汽车零部件的进口量,额度为占这些汽车零部件总价的10%。以后再到42个月、54个月时,分别递减10%。根据《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制定者的打算,外国汽车公司将会很顺从地开始寻求同俄罗斯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的合作。因为俄罗斯承包人的技术水平,经常达不到世界要求。外国投资者要么教会俄罗斯生产厂家,向他们传授先进的技术和提供现代化的设备,要么从国外引进自己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并建立工厂──这就是《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制定者的逻辑。照此“工业组装”的绝妙想法,俄罗斯不仅会出现现代化的组装厂,而且还能进行现代化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但遗憾的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在组织组装生产后的24个月把本地化率提高10%(大概要经过30个月才能完成),并经过18个月以及再经过12个月后,相应分别递减10%。前后花去84个月或者7年。这就意味着,如果2005年开始建厂,那么到2012年时车型的本地化率才只有30%。应该说,这一时间太长了,本地化率也太低了。而且俄罗斯如果在近期(大概在2006年)加入WTO,那么它要在7年内把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降低至10%以下,届时那些所谓的税收优惠将毫无意义。本地化率是采用不包括车身在内的零部件的总价计算的。在此情况下,并不要求外国投资者实现车身生产的本地化,因此冲压件的生产和机械装配他们将有权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进行。
俄罗斯汽车零部件业多半要毁灭
众所周知,除了结构件以外,现代化的轿车还必需许多高质量的、技术含量高的、非常可靠的零部件。比如微型发动机、火花塞、电控燃油泵、气门、液压装置、控制器、散热器、各种传感器以及混合动力装置等。此外,现代化的汽车没有复杂的电子及通信系统是无法想象的。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在这些领域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大概落后了10来年。当时的苏联外贸部试图购买用于加工先进传动装置、多气门发动机以及耐磨活塞环的设备,但是都没有成功。正当有关谈判还在进行的时候,苏联瓦解了。
在《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中所提出的“本地化”条件下,俄罗斯汽车零部件业向那些外来车型组装厂只能提供玻璃、金属及塑料铸件等等,而其他零部件则全部依赖进口。指望外来车型组装厂带来零部件供应商并向俄罗斯投资是徒劳的。首先这是因为,《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在这方面给出的理由不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
在残酷的质量、成本竞争中,每种俄罗斯零部件的生产规模达到1百万辆份时才能实现盈利。在俄罗斯政府的战略中,2010年俄罗斯轿车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百万辆。那么就可以推断,只有每种零部件由一两家俄罗斯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向所有的组装厂提供,俄罗斯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才能盈利。但是,在俄罗斯政府的战略中,把这一市场分给了6~7个外来车型组装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外来车型组装厂从自己的零部件供应商进口汽车零部件要更划算。如果俄罗斯政府只计划在俄罗斯最多建立两家外来车型组装厂,而不是6~7家的话,那么将又会是另一种情形。
俄罗斯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是没有能力自主实现现代化投资的。关于俄罗斯主要的汽车发动机制造厂家──外伏尔加发动机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困难已经在有关的“日本看俄罗斯”的文章中被指出。
如果俄罗斯政府不作为,那么将是不会有人在俄罗斯组织先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但是俄罗斯政府拒绝担任这一角色。
如果俄罗斯没有先进的汽车零部件基础,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俄罗斯的汽车工业还想在市场上混的话,除了进口国外汽车零部件以外,它将别无选择。但是,这将会生产出什么样的汽车呢,是俄罗斯的?还是外来的?这些汽车能否在俄罗斯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多半会是否定的。
对《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的总体评价
传授技术的神话
制定《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的人毫无根据地希望,那些进入俄罗斯的外国公司能向俄罗斯传授技术。
传授技术是俄罗斯政府为采纳这一战略辩解的唯一理由,如果没有这一点,该构想看起来就会是“反人民”的。“传授技术”的话题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俄罗斯能够获得先进的技术,并用于汽车工业的自主发展上一样。但是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汽车技术一般可分为两点,即在底盘上设计出新车型以及完善零部件。
正如我们所看见的一样,外国公司将在俄罗斯装配的是那些在国外开发的车型,其外来零部件占汽车所有零部件价格的70%以上。因此俄罗斯汽车零部件工业将不能活下去。
如果考虑到俄罗斯具有较高的智力潜力,可以预计,某些科学家或工程师将被邀请到国外公司的研发中心工作,某些工程师和实验室还会接到开发某一技术细节的订单,但这不能改变俄罗斯的总体情况。要知道,没有了工业本身,技术是没有意义的。
分期宣判了死刑
《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乐观的认为,好像到了2010年俄罗斯市场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只剩下年产能超过1百万辆的俄罗斯的本土汽车制造商。毫无疑问,这是指俄罗斯伏尔加汽车厂,但是伏尔加汽车厂已经宣布,该厂在2009年后将不可能只生产民族品牌的轿车,而是将不得不组装生产美国通用公司的车型(在最好的情况下)。这样,我们看到,伏尔加汽车厂将采用进口零部件组装汽车,也就是说它与俄罗斯境内的外来品牌汽车组装厂处于同等条件下。《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没有提出如何保存这个民族汽车公司的目标,而只是建议伏尔加汽车厂使用现有的设备。更确切地说,这个汽车厂也将变成一个外来品牌汽车组装厂。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2010年将是俄罗斯民族汽车工业彻底毁灭的一年,也可能是俄罗斯汽车工业最终灭亡的一年。从这一点上讲,《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可以称之为“分期5年宣告俄罗斯汽车工业自然死亡的战略”。
悲观主义
《俄罗斯2010年前汽车工业发展构想》彻底的悲观令人震惊。我仔细地查阅了该构想从起草直至批准的全过程,有一个挥之不去印象的就是,该构想的起草者从开始就拒绝通过国家工业政策的帮助复兴俄罗斯汽车工业的理念,而是主张把整个俄罗斯市场拱手出让给外国公司。
在最初由格列夫起草的草案中,甚至连“本地化”这一微弱的调节杠杆都没有涉及,只是打算放开国门进口汽车零部件,而不征收任何关税。在俄罗斯政府部门,工业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在该构想中写入了“本地化”的要求。但这只是为了安慰那些绝望的民族汽车工业的悍卫者,因为他知道这些调节杠杆多半不会起到所希望的效果。
我不能不怀疑,该构想的最初草案是用那些国际顾问的笔签署的,而他们对俄罗斯民族汽车工业以及65万汽车产业工人的命运是一点都不会关心的。
本来俄罗斯政府是可以走另外一条道路的,一条更为复杂、费力的道路,但是这是一条可行的路。俄罗斯政府原本应该联合4家现存的俄罗斯汽车公司,然后在它的基础上同一家或者两家外国汽车巨头建立合资企业,并为该合资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税收优惠及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使之能在几年内承受来自俄罗斯加入WTO之后受到的冲击。
但事实上,俄罗斯政府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一条管理起来更为方便,同时西方国家更希望的道路。俄罗斯现存的6~7家本土汽车公司只说明,从创立俄罗斯汽车工业真正的生产基础上来说,这几家没有哪一家的能达到市场规模。因此,每一家公司将只有采用进口零部件组装汽车,这无疑将会导致俄罗斯民族汽车工业的毁灭。但这并不是西方资本勾结的结果,而是他们使用了俄罗斯政府为外国投资者创立的商业条件的使然。
这种状况及这种政策很象出自那些没有任何现代化工业(包括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家,真是搞不明白,为什么俄罗斯偏要向他们看齐。
谁将是下一个?
俄罗斯比任何一个国家更需要深思熟虑的工业政策。从国家垄断到私有制经济的大规模转型,在依赖唾手可得的自然租金的最危险诱惑下,一开始都要求俄罗斯领导人具有足够的智力,掌握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经过寡头及伪自由的、混乱的叶利钦时代之后,在普金掌权之后,俄罗斯又重新出现了恢复国家主动权的希望。
所有的人都在期待,普金再次发挥政府起码的职能,但后来没了下文,这也许是俄罗斯政府预算偏紧之故。虽然经济的复苏及增长促进了与原材料有直接关系的机器制造领域的投资,但是无论从俄罗斯整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抑或还是从各个最具前景的机器制造业(譬如电子、信息、生物化工和微型机械等)来看,俄罗斯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
普金当时在提交俄联邦会议的2003年、2004年国情咨文中宣称,打算实施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工业的政策,这给人以“所希望的时代终于到来了”的感觉。实际上2005年是普金政府启动国家重大工业政策的第一年,但俄罗斯得到的结果,就是这篇文中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制定了复兴俄罗斯汽车工业的战略,而是宣判了俄罗斯汽车工业的死刑。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太晚了,由于长期缺乏投资,一切都乱套了。最好是除旧立新。如果说这一推断正确的话,那么也只对了一半。是谁在这么长的时间(普金掌权已经5年了)放弃了俄罗斯汽车工业?是谁有失分寸地向外国汽车制造商放开了俄罗斯市场,而不向他们要求任何市场准入的交换条件?又是谁还在本土工业没准备好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残酷竞争的情况下,却在进行加入WTO的谈判?要知道国家的钱是用于此上的。给人的只有一种“坐、等”的感觉,直到俄罗斯最有前景的机器制造业最终走向毁灭。
这从俄罗斯汽车工业上看,已经一目了然,而其他领域,比如家电又是怎样的呢?要知道在世界经济的范畴,家电也是主要的产业之一,其潜力未可限量。但据我所知,俄罗斯在这一领域同样无所作为。虽然有各种家电商品的生产统计报表,然而这些都不过是些组装货。在建立相关基础,在提升自己新商品独立研发能力方面,俄罗斯没有任何进步,甚至连这方面的尝试都没有。
试问,哪一个产业将出现在俄罗斯政府即将宣告自然死亡的名单上呢?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