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汽车行业与经济大势的关系、中国汽车与世界汽车的关系、汽车企业规模和利润的关系,是2006年中国汽车行业最根本、最关键的三个问题。
2005年中国车市在“稳步增长、理性回归”的主基调中平静收官,全年约10%的行业增长率,仍然是全球主要汽车市场中最高的。 在经历了2000年至2003年“井喷”的大喜,到2004年4月开始的增速急遽放缓的大悲之后,2005年中国车市归于平稳,稍稍有了一些成熟市场的味道。
有了2005年的这种锤炼,中国汽车业可以一种更加成熟、稳重、理性的心态步入2006年,少些喧嚣,多些从容,更快地驶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看点与悬念一:车市增长率能否与GDP增长率成正比?
汽车行业的发展必然受制于经济大环境,因此车市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汽车公司老总们和汽车媒体乐于分析、勤于分析的话题。
通用中国前董事长兼CEO墨斐在2005年初与媒体小聚时,曾表达了他的一个观点,他认为,汽车市场的增长率,应该高于GDP的增长率,2005年中国车市将增长10%至15%,但前提是GDP的增长须达到8%至9%。现在看来,这个预测是比较合理的,因为2005年中国汽车全行业的增长率约10%,而轿车市场的增长率约15%。
大众中国总裁兼CEO范安德在2005年10月宣布“奥林匹克计划”时曾表示,预计2005年全年中国轿车销量将超过300万辆,并将以9%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10年,届时将达到450万辆。范安德的这个“9%”并非凭空臆想,这一直是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率的最热门数字,显然,范安德认同车市增长与GDP增长应该一致的观点。
前几年,汽车行业流行的是“大胆预测”,凭的是直觉和勇气,缺的是科学与依据,而用GDP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这样的经济信号,来指导车市预测,应该要靠谱得多,至少能够保证大方向的正确,。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经济和社会蓝皮书”预测2006年我国GDP增长率将接近9%,那么,中国车市的增长是在等同于此的9%和两倍于此的18%之间转悠,或是低于GDP增速呢?
看点与悬念二: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否比翼而飞?
当车市火爆时,我们无暇关注自主品牌;当车市低迷时,自主品牌反而异军突起。
2005年,汽车自主品牌受到了又一次空前关注,并显示了勃勃的发展活力。以长安、奇瑞、吉利、天津一汽、华晨、哈飞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纷纷发力,从合资品牌手中抢回了不少市场份额,并让国人看到自主发展的希望。
“以市场换技术”是中国汽车业的一个合资原则,但市场让出去了,技术却没有换回来,20年的汽车合资路,让中国汽车人在2005年彻底地看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好在中央政府终于在这一年,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将“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让中国本土汽车公司的自主发展有了一个强大的支撑。目前看来,汽车业的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将在2006年全面发力,而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则开始面临一个新的转型抉择,在这种有利的市场情形下,如何通过自主创新来推动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牵动亿万国人的心。
看点与悬念三:规模与利润能否兼而得之?
在2005年汽车产销平稳增长的同时,利润的迅速下降是最让人担忧的。近年来,在中国的汽车企业产能扩张的速度远远高于消费增长速度,造成汽车行业供大于求,汽车企业为了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而频繁降价,致使企业利润下降,亏损增加。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前10个月全行业利润总额下降高达233亿元。
实际上,近两年来,中国汽车行业产能扩张、价格下降、利润减少几乎是同步的,目前所处的阶段是“规模提升了,利润减少了”,和汽车工业“规模效益”的原则背道而驰。
在规模与效益、份额与利润之间,中国汽车企业正在走钢丝,许多企业如果继续亏损下去,将面对生存还是死亡的严峻考验。
当然,2006年中国车市无疑将会有很多的看点与悬念,但笔者认为,上述的三个问题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因为第一个问题是解决汽车行业与经济大势的关系,决定着汽车业的长远发展;第二个问题是解决中国汽车与世界汽车的关系,决定着中国汽车在全球的地位;第三个问题是解决汽车企业规模和利润的关系,决定着许多公司的生死。
如果这三个问题都很好地解决了,其他一切问题都不成为问题或只是小问题,其他一切悬念都不成为悬念或只是小悬念。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