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刚刚离我们而去。如果把一系列发生在中国车坛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我们又会发现,这一年是多么值得回味,值得思考。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不算平凡的一年里,中国车坛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 7月22日,一场围绕百年老厂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的竞购战终于以南汽胜出而告终。 南汽成功收购罗孚的消息刚一传出,新浪网站就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居然有64%的人选择不看好。其实不仅网民如此,就连一些专业人士均不看好南汽这次收购行动并表示了某种担忧。显然对于南汽而言,在成功收购罗孚之后,更大挑战还在后面,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当年与菲亚特合资更具有挑战性。
点评: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获得汽车的核心知识产权,有几个途径,而“收购”是目前中国汽车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最便捷的途径。南汽花巨资收购罗孚的同时,将着手开发自主品牌轿车,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生产线链条、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是迟早的事,罗孚不被南汽收购,也很可能由别的中国企业收购。应该说,南汽入主罗孚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 8月8日,上海大众率先掀起空前规模的全系大幅度降价的“飓风行动”,与往年“跟进”同行的降价不同,这是上海大众历史上首次主动进行降价,旨在集中力量抢回在低端的失地。上海大众“飓风行动”拉动效应得到显现,自从8月8日之后,上海大众的销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8月份出现了强劲增长势头以2.2万辆的销量成为8月乘用车市销售前五位厂家中惟一销量环比增加的厂家。
点评:“飓风行动”更深远的意义并不在于价格本身,率先出手,除了赢得市场先机之外,关键还能赢得时间上的主动权。作为上海大众刚刚推出的一项市场营销措施,它代表着上海大众的“客户导向”理念和对消费者需求的及时响应,今后上海大众将不再“压库销售”,而是以培养经销商盈利能力的直接销售为主,它是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后的正常市场行为。
■ 2005年8月,作为国内首家获准开业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交出了自去年8月开业以来的一份成绩报告单——提供的零售信贷业务合同数量已经超过5000笔,迄今没有尚未有逾期未还的坏账纪录。整个信贷业务额已经超过16亿元人民币。截止到目前,已有通用、大众、丰田、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等汽车金融公司等5家汽车金融公司切实地出现在了国人的面前。伴随着更多的跨国汽车金融巨头相继来华“圈地”,一度“冷启动”的汽车金融业正在悄然提速。
点评:在2005年,汽车金融公司数量上升和车贷业务回暖,反映出汽车金融政策环境正呈现出逐步放开的趋势。与商业银行相比,依托于品牌/厂家的汽车金融公司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随着汽车市场的渐渐转暖以及宏观调控的逐步深入,正在日益受到购车族的青睐。汽车金融服务通过汽车产业的“高价值转移性”,对制造业和其他部门实现其带动功能。它预示着,谁在汽车金融服务方面领先,谁就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 何、龙两位名人的论点之争使自主品牌出人意外地成为今年夏末秋初车界关注的焦点,正当两派观点针锋相对,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之时,一汽集团自主品牌今年已实现整车出口1.0023辆,同比增长70%,整车和零部件出口金额均突破1亿美元。吉利汽车出现在9月12日开幕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同时也让素有世界汽车“奥运会”美誉的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第一次有了中国汽车的身影。此次参展,也是中国汽车厂商首次以自主品牌身份独立参加世界五大车展。
点评:其实,发展汽车自主品牌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何龙之争说的也是一回事,根本不必吵。今天即使是在自主品牌实力最弱的乘用车领域,其市场份额也达到23.97%。当前中国汽车业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自主品牌,而是如何更好地发展自主品牌。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一定要实事求是,进行恰如其分的估价。不可以不看到我们的成就,或者不对我们的成就重视,而妄自菲薄;也不可以对我们自己的成就估价过高。
■ 2005年5月,通用指控奇瑞QQ侵犯知识产权,使奇瑞汽车“食不下咽”。9月,江铃陆风又遭遇“碰撞门”事件,虽然江铃方面做了许多解释,但负面影响不小。据传12月,一张通告使吉利陷入尴尬困境:马来西亚禁止吉利汽车在该国销售,吉利马来西亚设厂受阻,很可能面临“流产”危机。
点评:自主品牌在国外连连受阻,首先是市场体制的差异所致。国内的汽车业无论在技术还是法律法规上都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军到海外所面临的风险就会很大。透过这些事件,它警醒中国汽车工业,在世贸组织更紧密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日韩时期单纯靠价格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民族汽车工业走向世界更多应考虑的是磨炼技术和提升品牌,同时还必须事先对对方国家的相关法规做透彻了解。一句话“在亮剑中提高剑术”。
■ 2005年,中国各汽车厂家纷纷上演“新能源车战略大战”。在柴油车等替代能源车方面,一汽和上汽走在了前列。在混合动力车方面有成果或者有动作的有一汽集团、上汽集团、长安集团、上海华普汽车、东风、奇瑞等,数量众多。而在燃料电池方面,上汽与通用汽车有合作,东风有燃料电池电动客车,比亚迪自主研发、生产了全球第一款锂离子驱动式混合动力轿车。
点评:数据显示,全球石油储量仅够再用约50年,能源短缺成为全球问题,新能源汽车成为当今汽车业内最热门的话题。研发新能源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在完成对产能的建设以后,应该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汽车新技术领域,柴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均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如果将国内柴油汽车的保有比例增长30%,到2020年,国内将节约2873万吨汽油使用量。
■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汽车行业在建产能220万辆,已有整车产能约为800万辆,过剩200万辆。此前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也透露,2005年市场销售量为550万辆,整个产能利用率仅55%。“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将更严峻,如果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左右,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还多。
点评:发改委在“十五”末重点提出汽车产能过剩,无疑是向投资者警示汽车产业投资有过热迹象,过度投资已经造成汽车行业相当被动的局面。希望内外资谨慎投资。正在制订的“十一五规划”仍未讨论汽车产业过热问题,明年的经济工业会议也未把汽车作为过热的行业讨论,但今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司曾专门组织调查了我国汽车工业的产能,说明发改委已高度重视汽车行业投资过热问题,国家最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提高汽车项目的门槛。
■ 奇瑞汽车公司日前宣布,从今年11月26日起召回2003年7月14日到2005年5月6日生产的东方之子系列车型,共18673辆。奇瑞表示,由于供应商提供的部分遮阳板化妆镜盖一致性控制出现差错,严重的可能导致车辆不能正常起动。据统计,从去年3月“召回管理规定”正式颁布到今年9月,已先后有21家国内外汽车制造厂实施29次主动召回,涉及车型33种,召回车辆近34万辆。而自主品牌汽车却是首次被召回。
点评:对于缺陷汽车产品主动召回,可谓汽车厂商亡羊补牢的最佳补救措施,一方面,汽车召回制度能够使缺陷汽车产品在发生伤害事故之前得到处理,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而对于厂商而言,也能为自己建立起良好的诚信企业形象。通过主动召回,可能会压出一批优秀的中国汽车企业来,从而进入真正充分竞争的市场。
■ 随着波导11月在重庆大学公开招聘20名汽车技术人员,波导以收购宁波神马汽车的方式借壳重返汽车业由此彻底曝光。最近,又爆出青年客车双百亿轿车项目落子山东的新闻。随后,五粮液集团正式决定投资3亿元,在重庆九龙坡生产汽车机械模具及发动机零部件。尽管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民营企业造车生不逢时,已经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但仍有不甘“寂寞”之人在努力寻找突破。
点评:前两年,在国内车市“井喷”行情的刺激下,迫使一些业外民营企业急功近利,像飞蛾扑火一样“投身车海”,不管具备不具备条件,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实现“造车赚钱”的目的,但不久受到宏观调控和新汽车产业政策的影响,奥克斯、美的、夏新、波导等纷纷知难而退。而现在波导重返汽车业,表明虽然民资造车热情开始受到遏制,但是此时说民营造车“抽身逃亡”还为时尚早。
■ 2005年12月7日,东风集团股份发行的H股股票正式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是该集体在进行资产重组的基础上实施的整体上市。东风集团股份的成功上市,不仅使其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上市公司,也是2005年全球汽车行业最大IPO(国际公开发售)项目。
点评:东风上市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有企业改造重组的重要步骤,进一步推进了汽车行业深化改革和资本化改造的进程,极大提升了中国汽车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东风汽车集团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提供了良好契机。东风本次成功上市,还为东风汽车集团提供了国际化的融资和发展平台,这预示着东风集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汽车界》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