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在“自主创新”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的吉利汽车,继2005年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均赢得丰收之后,2006年在中国民本土造车的历史画卷上再一次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1月初开幕的底特律车展上,纯正的“made in China”的中国汽车将在世界汽车之都激情上演“中国大片”。 这一次,“大片”的名字叫做“吉利故事”,主角是中国民族汽车的扛旗人吉利汽车,导演是吉利董事长李书福。
谈及“大片”的制作过程,“导演”李书福感慨万千——“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该受得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李书福自创的这段歌词便是吉利艰辛的成长历程以及李书福的个人魅力最好的诠释。
从门外汉到民族汽车的扛旗人
自1997年正式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以来,吉利这个前身是浙江一家民营摩托车制造企业的“门外汉”,一直处于尴尬和艰难的境地。作为民营企业,吉利很少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更没有国内那些合资企业在金融和财税方面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吉利完全是一个新进入者,最初的工程师队伍甚至没有什么汽车行业的工程技术力量,物质条件也十分简陋。
用吉利的一位元老级员工的话说:“吉利汽车刚成立时,厂区只是一片荒凉的开阔地。除了几幢旧厂房和车间里的那台很小的电焊机和剪扳机,没有树,没有花,几乎什么都没有。”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吉利这个“门外汉”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愣是当上中国民族汽车的扛旗人,原因何在?
吉利的员工告诉笔者,这是因为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每临大事有静气,跟他做事一是有成就感,二是不会着忙着慌,手忙脚乱;而李书福又告诉笔者,吉利成功的秘诀在于其拥有一支有理想、有毅力、肯奉献的“敢死队”,就如同个人的梦想,种下了一个伟大公司的种子。
不管原因为何,事实是,吉利成功了!——自1998年第一辆吉利轿车上市以来,吉利汽车市场保有量已达45万辆,进入中国汽车企业十强,成为拥有吉利汽车研究院和宁波、临海、路桥、上海4个整车、3个发动机、一个变速器及转向器生产基地,具有年产30万辆整车、25万台发动机、25万套变速器生产规模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截至2005年10月,吉利集团累计销售轿车10.31万辆,位居我国轿车企业销量的前7位。8月到10月,吉利连续3个月销量突破万辆大关,尤其是10月份,销量达到14433辆,刷新集团月销量最高纪录。
大幕在自主创新中拉开
新世纪以来,中国汽车界风雨如磐,民族汽车业的前行更是艰难备至。面对着国人对于巴西模式和韩国模式喋喋不休的争论,李书福的吉利军团秉着“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理念,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主创新的道路,拉开了“吉利的故事”的大幕。
当问及李书福当初为何放弃合资这条简单易行的道路,而选择荆棘丛生的自主创新之路时,李书福用了一个“逼”字。他说,是中国汽车制造的终极真理将吉利“逼”上了这条路:就是一定要创造出具有真正中国血统的“中国造”,而不是掌握在外资手里的“中国造”;就是一定要制造出适合民情民意的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而不是富裕阶层才能享受的豪华车;就是一定要做世界汽车的“制造工厂”,而不是世界汽车制造商的“组装车间”。
而对于真理,李书福的态度是:我们要主动站在真理这一边,我们不能要求真理站在我们这一边。正是这句话,使吉利敢以四两拨千斤,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匍匐前行了8年。
8年光阴已逝,吉利一路走来的艰辛已无需多言,单是看着吉利现实的成就,便知道,如今的吉利当之无愧成了自主创新的“超级大赢家”——当中国绝大多数轿车都装载着来自外国的发动机时,吉利却斥巨资建汽车研究院,自主研发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VVT发动机,自此,轿车只能是天价的神话被打破,中国的工薪族因为吉利成为了有车一族;当许多汽车巨擘言之凿凿地告诉世人,只有2.0L以下的车型才能搭载无级变速器时,李书福用事实将这个神话打破,2.0L以上车型搭载无级变速器,中国成为世界上的独一无二;当国人对外国跑车气派的造型和风驰电掣的感觉一往情深但又羞于囊中羞涩时,吉利用美人豹让国人真真切切地过了一把贵族瘾;当国人对风靡世界的F1赛事趋之若鹜但由于种种原因只能担当“看客”角色时,又是李书福,站了出来,坚定地告诉国人:2006年,中国将有自己的方程式赛事……
除此之外,吉利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上获得了7项发明专利,30项新型实用专利,37项外观专利,应用了53项四新技术,获得了13项科技成果。无怪,不久前科技部召开的“吉利现象”研讨会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强调“吉利的经验值得所有汽车企业去学习”,而刚被聘为吉利工业技术顾问的郭孔辉院士也表示“在吉利的身上看到了中国汽车的希望,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海外战略使“吉利的故事”引人入胜
“他现在是一发不可收拾了!”这是吉利高层人士对李书福热衷海外市场的形象描述。
“到2015年,我们要把2/3的吉利轿车卖到全世界。”这是李书福勾画的吉利海外蓝图。
自2003年8月第一辆吉利汽车走出国门之后,吉利便一直充当着民族汽车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的先锋。2004年有近5000辆吉利轿车出口到29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吉利已经出口到34个国家,出口量突破万辆大关,占国内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在中东、北非、南非还有南美洲、中南美洲等地,吉利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的代名词。
2005年5月,吉利与马来西亚IGC集团签订整车组装协议,将工厂建到国外去。对此举,全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均给予极大的关注,吴邦国委员长亲自出席了签约仪式,并鼓励李书福将汽车做大做好。 2005年6月,吉利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在香港合作开发一款新型中高档轿车体系,并带动有关零部件开发项目。至此,吉利的轿车体系形成规模化。
“总有那么一天,国外会像烧中国鞋子和衣服一样砸中国车,原因就是我们的汽车又好又便宜。”李书福对海外市场美好的狂想显得信心十足。
但在李书福心里勾勒的海外蓝图还绝不仅限于此,虽然在中东、北非、南非、南美等市场已经遍地开花,但欧美市场巨大的诱惑还是刺激着李书福的神经。幸运的是,上天似乎很眷顾这个“敢为天下先”的浙商,2005年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吉利成为唯一受到邀请的,也是第一个独立亮相五大车展的中国汽车企业。搜狐的德国评论员欣喜地告诉世界:“在德国,虽然made in China在某些方面似乎已经成了伪造廉价的代名词,而今年,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德国人头一次为中国品牌鼓掌欢呼,也是头一次惊恐万分地喊出‘中国来了’。”
事实上,吉利在法兰克福车展上花的2000万元物超所值了!——车展期间,前来吉利展台参观的人数有50多万人,其中不乏世界各大汽车巨头以及中国汽车厂商的领袖人物。10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经销商前来展台与吉利洽谈业务,意向订货数达到10多万辆。德国的5家国家电视台几乎全部对李书福进行了专访,美国、英国等数十个国家的媒体也纷纷来到吉利展馆,要求对李书福进行专访,而吉利随行的中国记者无奈也只好排队等待专访机会。数目如此之多的媒体关注一个企业,这在历次五大车展上,吉利是唯一的一个!
“吉利的故事”在进军美国的进程中走向高潮
扬眉法兰克福,吉利是为了寻找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事实上,吉利已经度过了单纯展示产品的阶段,现在它所需要的是真枪实弹的战场。又一次,吉利成了幸运儿,2006年1月9日开幕的底特律车展,吉利又一次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汽车企业,驾驶着自主研发的CK新车,驶向美国!
美国是世界汽车工业的顶尖强国,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家”。但自上个世纪80年代,日系汽车的大举进入和欧洲汽车的腹背深入之后,美国汽车市场因双面受敌而大伤元气,这正给中国汽车厂商制造了绝佳的进入时机。善于审时度势的李书福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这一次,吉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吉利汽车卖到美国去!”,李书福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定与自信!
要知道,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理性、务实的民族,对于汽车,他们相信的不是花言巧语,而是真真实实的质量!此次,李书福敢于放言“把吉利轿车卖到美国去”,背后支撑他的便是吉利汽车过硬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当李书福的双脚站在美利坚的国土上,当吉利CK的四轮碾上美利坚国土上的那一刻,一切便不言而喻:吉利轿车的质量通过了美国的汽车标准认证;中国汽车也可以在世界汽车之都展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开始攻城略地的市场抢夺战!
吉利何时会大举进入,会怎样进入我们无从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李书福对美国市场这个竞争最惨烈的肉搏阵地是志在必得的。至此,“吉利的故事”进入了真正的高潮,越来越值得期望,越来越值得品味……
(责任编辑:刘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