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就看你如何去化解它。从做出造车的决定开始,尹明善就清楚力帆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尽管凭着力帆的实力,在资金上和营销上的风险和障碍不难解决,但是产品的风险却是必须正视的话题:技术何来,质量何保?
尹明善明白的是,要解决技术风险,实际上需要的是人,只要有了合适的人,才就能够解决技术问题,才能解决质量问题。 何况,力帆对自己要造的轿车定下了并不算低的起点,对于车的品质也设置了相当高的预期值,这一切当然不能从头开始。
“力帆绝不闭门造车”,尹明善在用这句话表态的同时也意味着他将广纳人才,引进技术。擅长揽贤和用人的尹明善,也因此给了力帆“以高标准造车”的底气。
要自主,先揽贤
与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不一样,力帆造轿车没有走与国外知名汽车企业合作的道路。从一开始,力帆选择的就是自行设计、生产,使用的是自主品牌这条路子。
进入这个圈子当然并不简单,因为汽车行业是一个需要历史和技术沉淀的领域,要自立门户谈何容易。“但是我们可以买、可以创造条件,”尹明善说,“我们可以引进关键性的人才,可以用资金换取技术。我要做的,就是从揽贤做起。”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现代企业中,为“挖”来合适人才,企业往往也不惜重金、不遗余力,“揽贤”一直就是人才市场的主旋律。作为力帆掌门人的尹明善不仅深谙这个道理,自己也成了典型的实践者。
现任力帆汽车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的王德伦就是老尹招至麾下的第一员干将。现年51岁的王德伦博士曾经是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技术专家组组长,回国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著名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担任质量控制高级工程师。03年之后王博士响应国家号召回国,一个偶然的机会,尹明善和王德伦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我还在重庆工程学院从事甲醇发动机研究。有一天我作为学术代表去市里参加一个会议,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尹明善。”王德伦回忆说,“是重庆政协的一位和我较熟的官员介绍我和尹总认识的,当时我们就有了初步的沟通。”
而老尹回顾起当时的情形则是一脸兴奋:“那个时候力帆正开始招人。我明白肯定需要一个技术领军人物,也是在多方打探。重庆政协的一位朋友跟我一说王博士的情况,我就觉得他可能就是我们要的人。”
虽然有了初步的接触,但是王博士还没有打定主意。“当时我有很多研究项目正在进展当中,实在离不开,而且说实话,一开始对力帆造车的前景还有些疑虑。”
“在研究王博士的背景和初步接触之后,我越来越相信他能当力帆造车的指挥长。所以,有再多困难再多顾虑,我都要努力去消除。”尹明善坦言道,“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开始几次三番地往他那边跑,当时就是一条心横到底,一定要把他请到力帆来。于是,他想到的问题我想方设法解决,他没有想到的问题我也提出来给他解决。”
王德伦终于被尹明善的诚意所打动。“我在国营企业工作过,又在美国克莱斯勒这样的现代化公司工作多年,尹总和我的多次交流让我相信,只有民营企业造汽车才最具有活力,也最能发挥我的技术所长,这是对我最大的诱惑。”
“三顾茅庐”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王德伦不仅自己来到力帆,还带来了很多人——国内研究院的,国外共同工作过的,比如同在克莱斯勒工作过的许南绍教授。王博士深有体会地说:“大家很认同力帆,认同尹总,认同力帆倡导的民族情结,因为力帆给了我们充分发挥的广阔平台。我们的事业有这么好的基础,这么好的机制,又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工作,这个团队自然充满激情和信心。”
“力帆在寻求汽车技术时,目光并不是只放在国内,而是在全世界范围来整合技术资源。王德伦说:“除了我本人和许南绍教授曾在美国的克莱斯勒工作过多年,负责覆盖件设计的安键博士也曾在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工作过多年。力帆的模具制造监理是由林刚博士负责,他曾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工作过多年。此外,我们还从国内著名的汽车公司请来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在充实研发队伍的同时,力帆还加强了与全球著名的技术研究机构展开技术合作。包括与英国D&P公司、美国MSC公司、西门子公司、德尔顿公司等国外研究机构展开各项技术合作或单项研发合作。力帆邀请美国底特律的汽车研究人员到力帆来做研究,帮助力帆提高汽车生产、设计、制造技术。另外也会通过购买技术服务,包括个人服务来帮助力帆提高技术。
标准是个催化剂
“一定要将力帆汽车打造成品质经典,要像爱护眼球一样重视力帆轿车的质量。”自从力帆的汽车项目上马以来,尹明善就反反复复对全厂上下强调着这样一个要求:高标准的产品质量是力帆轿车上市的前提。
由于准备充分,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充足,力帆在产品上市前很多工作都是针对保证质量这个环节来进行的。“对于力帆制造汽车的技术,我认为不存在什么技术问题了,可以说力帆汽车在技术方面来说是成熟的、是有真本事的。但是要达到品质上的高标准,就需要在原料、生产等一些软硬件方面的细节上不断下功夫。”
从上游来讲,力帆全心全意地与配套厂家配合,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使他们的配件完全符合力帆的设计要求,以此来保证力帆汽车身上的每一个零件都是合格的,进而从根本上来保证力帆汽车的质量。
“对于多数配件,我们都不是只选一家配套商,会有两三个梯队相互竞争,这些企业转行过来一般只能进入第二或第三梯队。”据王德伦博士介绍,严格把住这个关就是尹明善把他请来的重要原因,“如果你没有能力甄别和检验零配件的质量,就会冒很大的技术风险。”
王德伦认为力帆在轿车上起步时,自身在摩托车业务上已经进入了较高阶段。“理化实验室每天都在对采集来的各种车身原料进行材料分析研究,而通过熟练地利用统计学计算25件产品的公差范围,力帆不仅能对供应商提供的零件严格把关,还能知道其生产的零件的次品率,如果次品率总是很高,即使到时候不想卖,成本也已经打进去了,力帆就要提醒对方整改或是中止合同。”
“整车项目评估很复杂,有成千上万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求达到质量、排放等各项标准。作为首要把关者,我必须对一切细节了如指掌。”在各方面要求严格的老尹,现在俨然是半个汽车专家。
“制造轿车项目上的规范性问题也很重要,在很大程度上,规范都跟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扯上关系。”尹明善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都要逐字逐句地参悟新《汽车产业政策》,哪里有不符合规范的地方,立即要求人整改相关项目。
为了尽可能地优化力帆轿车,尹明善把“包产到户”的办法应用到轿车质量管理控制当中。他把轿车厂分成座椅、门窗、震动、噪音等40个总成部分,由40个技术小组分别负责,每个小组的技术负责人签一份责任书,只要保证产品上市半年后不出重大质量事故,就可获得高额奖金。现在力帆轿车从去年10月存在的900多个问题,已经减少到几十个,正在朝“消灭干净”的最终目标努力。这个办法出台的结果是,业余时间和下班时间,许多技术人员还在加班。
“尹总对力帆轿车的品质是如此看重,他不断地给我们立下高标准。这是个催化剂,它让力帆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如何造好车这个核心运转起来。”王德伦对此深有感悟。
尹明善说:“我最欣慰的还是力帆展现了‘汇聚人’的魅力,在造车这个领域中,需要很多经验、资源和行业积累,但是力帆都做到了。”除了有资金有基础,可以相见的是,从尹明善下定决心将力帆打造成人才和技术摇篮的那一天起,真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范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