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已经过去。如果把一系列发生在中国车坛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我们又会发现一些值得回味、值得思考的事。回眸2005,中国车坛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 7月22日,一场围绕百年老厂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的竞购战终于以南汽胜出而告终。 南汽成功收购罗孚的消息刚一传出,新浪网站就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居然有64%的人表示不看好。
点评: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获得汽车的核心知识产权,有几个途径,而“收购”则是目前中国汽车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最便捷的途径。南汽花巨资收购罗孚的同时,将着手开发自主品牌轿车,在盘活存量资产,并进一步拓展生产线链条、提高核心竞争力。
■ 8月8日,上海大众率先掀起空前规模的全系大幅度降价的“飓风行动”,这是上海大众历史上首次主动进行降价,旨在集中力量抢回在低端市场的失地。
点评:“飓风行动”更深远的意义并不在于价格本身,除了赢得市场先机之外,关键还能赢得时间上的主动权。作为上海大众刚刚推出的一项市场营销措施,它代表着上海大众的“客户导向”理念和对消费者需求的及时响应。
■ 2005年8月,作为国内首家获准开业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交出了自2004年8月开业以来的一份成绩报告单——提供的零售信贷业务合同数量已经超过5000笔。
点评:截止到目前,已有通用、大众、丰田、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等5家汽车金融公司切实地出现在了国人面前。伴随更多跨国汽车金融巨头相继来华“圈地”,一度“冷启动”的汽车金融业正在悄然提速。
■ 何龙之争使自主品牌出人意外地成为2005年夏末秋初车界关注的焦点,正当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之时,一汽集团自主品牌已实现整车出口1.0023辆,同比增长70%。吉利汽车也出现在2005年9月12日开幕的法兰克福车展上。
点评:当前中国汽车业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自主品牌,而是如何发展自主品牌。发展汽车自主品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在自主品牌实力最弱的乘用车领域,其市场份额也达到23.97%。
■ 2005年5月,通用指控奇瑞QQ侵犯知识产权。9月,江铃陆风又遭遇“碰撞门”事件。12月,一张通告使吉利陷入尴尬困境:马来西亚禁止吉利汽车在该国销售,吉利马来西亚设厂受阻,面临“流产”危机。
点评:自主品牌在国外连连受阻,首先是市场体制的差异所致。国内的汽车业无论在技术还是法律法规上都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它警醒中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要更多应考虑增强技术和提升品牌,同时还必须事先对对方国家的相关法规做透彻了解。
■ 2005年,中国各汽车厂家纷纷上演“新能源车大战”。在柴油车等替代能源车方面,一汽和上汽走在了前列。在混合动力车方面有成果或者有动作的有一汽、上汽、长安、华普、东风、奇瑞等。
点评:研发新能源车,是解决能源短缺的必然选择。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在完成对产能的建设以后,应该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汽车新技术领域。但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之争,从上到下的争论都没有停止过。
■ 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指出,现在汽车行业产能过剩200万辆。此前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也透露,2005年市场销售量为550万辆,产能利用率仅55%。
点评:发改委重点提出汽车产能过剩,无疑是向投资者警示汽车产业投资有过热迹象,过度投资已经造成相当被动的局面。发改委工业司曾专门组织调查了我国汽车工业的产能,说明国家已高度重视汽车行业投资过热问题,最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提高汽车项目的准入门槛。
■ 2005年12月7日,东风集团股份发行的H股股票正式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是该集体在进行资产重组的基础上实施的整体上市。东风集团股份的成功上市,不仅使其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上市公司,也是2005年全球汽车行业最大IPO(国际公开发售)项目。
点评:东风上市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有企业改造重组的重要步骤,进一步推进了汽车行业深化改革和资本化改造的进程,极大提升了中国汽车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