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创刊5周年之际
1月9日上午9时,新世纪首次中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当胡锦涛总书记把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大红证书和500万元奖金郑重地交到叶笃正、吴孟超两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手中时,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因为,“科学”二字在我的眼中,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词汇,而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28年前,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尤其是饱受“文革”之苦的“臭老九”们,不仅在那个科学的春天里找回了“知识”,而且找回了知识分子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亦得益于“第一生产力”的强力推动,创造了经济持续增长至今的当代神话。
28年中,中国的汽车工业虽然起步较慢,但却后来居上,于最近的5年中,谱写了同样令人豪情满怀的壮丽诗篇。
一
5年前,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没有汽车人坚定不移地奉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科学决策,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或许仍将在人们的梦中徘徊,《中国商报·汽车导报》也不会在那时呱呱坠地,应运而生。
5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走遍了祖国大地,亲身感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和一次次“变脸”,亲眼见证豪迈的中国汽车人把一顶顶落后的“帽子”甩在了身后。那些难忘的时刻、感奋的瞬间和动人的事迹,不仅激励着我们,而且通过我们手中的笔,春风化雨般洒向了日渐壮大的读者群体的心中。我们的报纸与中国汽车工业一样,也是在亿万民众热切关注的目光中,一天天走向成熟的。
我一直这样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如果没有当年“引进来”的国策,没有一次次“合资”的推波助澜,壮大与发展都无异于痴人说梦。这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历史,却不应该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因为,在科学发展观的链条上,“洋为中用”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2001年的后面紧跟着“井喷”、“全线飘红”以及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中的地位直线“飙升”,亮点层出不穷。然而,越来越多的中国老百姓圆了汽车梦,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
二
冷静回顾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没有“合资”的卧薪尝胆,就不会有“创新”的踌躇满志。就像没有过去的国门“紧闭”,自然不会有后来的国门“打开”之说一样,挥舞翅膀飞上蓝天的祈盼,只能建立在羽翼丰满的基础之上。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高达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61亿元,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较为突出”。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企业总体创新能力较弱,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的现实也不容忽视。除了企业自身的“能力”不足之外,体制与政策的不配套以及法治在商品交换中的短缺,也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
因此,只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对创新的投入,压缩不合理的“政策寻租”空间,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另外,从哲学的角度看,“自主”虽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却不是想当然,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能力”的支撑。只有在科学旗帜的引导下,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让体制与机制、政府与企业、决策与国情对应起来,形成令行禁止的良性互动,才能把“自主”的良好意愿,转化为“创新”的实际行动。从国情上看,中国的综合实力虽然已经上升到世界排名第六,人均GDP偏低的现实却容不得我们过早地乐观。因此在提倡“自主创新”的同时,还要防止“矫枉过正”,警惕在创新问题上的“一刀切”或是“一哄而起”。
在《中国商报·汽车导报》与中国汽车工业一路前行的5年中,我们还有一个真切的体验,这就是真理的光芒一向只青睐那些尊重科学的人,而尊重科学的惟一标尺就是实事求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引进来”的国策并没有过时,“自主创新”之路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只有“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让中国汽车工业的羽翼尽快丰满起来,才能加快中国汽车工业腾飞的步伐。
我相信,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和科学发展观的光辉指引下,只要我们高举起科学真理的旗帜,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把中国打造成真正的“汽车大国”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