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风]自主品牌起飞了
前几天央视8套播放了一部电影《飞》,编剧是俺山东老乡,故事背景也是在山东,所以倍感亲切,网上跟他交流了一下,我说看了《飞》就想写点东西,关于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因为那个少根筋的主角刘百刚太像汽车行业中追梦的李书福们了。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部影片,它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寓言:山东农民刘百刚由于行为与众不同,从小就被人看成精神上有毛病,他最疯狂的行为是要造一架飞机,这成为村里人的笑柄,让母亲蒙羞,也让青梅竹马的爱人离开了他,和别人结了婚。尽管这一切让他非常痛苦,但他还是选择了不停地试飞。片尾是他最有信心的一次飞行,也许他能够如愿以偿,也许这将是最后一次尝试了。
之所以联想到汽车,因为在影片末尾打出了几行字幕,罗列了近几年一些地方农民造飞机的事例,他们大部分是失败的。字幕的提示让我摆脱了刘百刚个人英雄主义的圈套,它是在一个真实现象和忧患背景下的思考。这让我想起了时下正在进行的民营企业造车热潮,有成功的壮举,也有失败的悲歌。
中国人向来是以成败论英雄。在中国汽车行业,被认为是英雄的人物有很多,李书福、王传福、尹同耀、尹明善,都是颇具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但是要以什么标准来论成败呢?踏进汽车制造门槛可以看作是成功,制造出好车可以看作是成功,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可以看作是成功,不同阶段的成功有太多。如果要盖棺定论的话,我们还看不到他们未来的命运。就像奥克斯汽车一样,当初加入汽车制造行业可谓风光无限,到头来还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春兰知难而退了,波导的“贼心”不死,最近的如浙江民企众泰,在不被人察觉中出牌了。有时候,真正让人值得肃然起敬的仅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吉利现在在美国底特律,一个来自中国的小小民营企业,在三大国际汽车巨头的大本营,演绎着李书福式的传奇。当被赞誉和宠爱的光环包围,谁还能回想起8年前吉利步履维艰的样子?造汽车曾被认为是疯子的行为,李书福就是一个疯子,面对困难不退缩,不被世俗的舆论打败,他尝试着一次次地起飞,就像《飞》中的那个小伙子一样,当村子里的人已经习惯于他的疯狂,甚至看到村子上空那架所谓的飞机轰隆隆拉着黑线跌下来仍然无动于衷的时候,李书福成功起飞了。与国内外大型汽车公司相比,李书福的实力是弱小的,但能量是巨大的。虽然他还在低空飞行,但是永远没有放弃拥抱蓝天的梦想。
李书福的飞起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希望,于是这支造车的草根大军纷纷揭竿而起,成为中国汽车制造领域的一道风景。在民企造车这场运动中,有失败者,也不乏成功者,他们前仆后继,他们的举动跟造飞机的刘百刚一样,更大的动力来自于从儿时就有的心中梦想,圆梦,是人这一生中最值得珍藏的大事。
毕竟,他们飞起来了,他们还想飞得更高更远。用这一点来解释李书福参加国际车展的动机,我认为是成立的。从法兰克福到底特律,是李书福一次又一次远飞的轨迹。尽管中间荆棘和坎坷无数,从中国汽车企业被歧视,到对产品质量的责难,再到知识产权纷争,李书福冲破重重阻挠,一直往前飞。只要是向前进的,方向就不会错。最终,国际汽车巨头们也怕了,如果对中国汽车百般刁难还算不上是惧怕的理由,那么从通用敬告吉利不要挖人这一事件看,国际汽车巨头确实已经从藐视态度转而改为正视和提防戒备,他们怕了。
如果说刘百刚飞翔的梦想难以实现还存在着许多客观的因素,比如说周围的环境,技术条件,资金,舆论空间,都是一个农民所难以克服的,今天的李书福们却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自主品牌的集体崛起让国家不得不重视这支非正规军的力量,积极地给予扶持政策,有了让民营企业大施拳脚的空间。人才的引进和技术积累,快速增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让企业有了生命力。力帆摩托的雄厚家底,吉利的上市融资,再不像《飞》中刘百刚一样靠卖母亲圈养的“亲猪”来解燃眉之急,充足的资金保障可以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良好的舆论空间成为推动汽车梦想的强大动力。
参加车展不是目的,怎样让自己的品牌在全球知名,怎样进入国外市场,并取得经济效益,才是李书福的真正目的。中国汽车挺进国外市场何其难也,首要的一关就是要通过当地的质量认证,才能有资格与高手同台竞技。并且在取得资格之后,如何应对国外更为惨烈的竞争,也是必须要考虑的。这也给我们的中国企业提了一个醒,为什么相关的认证工作非要到走到人家家门口才做呢?这暴露了我们的汽车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试飞的地方不是穷乡僻壤,而是有着充分竞争的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与国际接轨,并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战无不胜。
2006年将是中国汽车挺进国际市场的重要一年,奇瑞、长安、哈飞、力帆、长城等本土企业都将有重大动作。李书福远涉重洋,实现高飞梦想,还是一个个案,相信那些待飞者也将乘风破浪,飞得更高。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