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26岁的司机黄师傅在飘雪的北风中瑟瑟发抖,他的运煤车11日早晨7点从张家口出发走110国道,途经延庆、昌平再改走八达岭高速辅路,直到12日16点才到达北京西三旗,“要是不堵车,也就五六个小时的路”,黄师傅抱怨。 在他看来,现在堵车主要是因为治超,“每个大车经过都要过磅,加上看手续一个车至少要七八分钟,能不堵吗?”
西北进京通道的尴尬显然引起了管理层的注意,最新消息称西北方向进京货运通道已获准建设。1月12日,京包高速公路六环路到德胜口段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得市发改委批准,这段高速公路将与拟建的新110国道相连,共同构成本市西北方向的进京货运通道。
漫长的八达岭进京
据北京市发改委基础处负责人介绍,京包高速公路六环路到德胜口段建成后,将实现新建的110国道与六环路的快速连接,形成本市西北方向货运交通走廊。届时八达岭高速主要走客运车辆,新110国道和京包高速主要走货运车辆,实现客货车辆分流,使八达岭高速的交通压力得到缓解。这无疑让备受煎熬的进京货车司机看到一丝希望,也让一直存在的八达岭方向进京难问题有了实际的解决路径。
2005年12月4日北京八达岭高速发生特大车祸之后,北京市交管局发布通告,从12月12日起对八达岭高速公路和110国道采取交通管理措施,八达岭高速公路进京方向昼夜禁止核定载重量2吨以上货运汽车通行。次日,110国道造成30公里拥堵。
而在12月13日的一次大堵车中,110国道上,八达岭高速延庆段张山营附近,清一色的大货车在进京方向排成长龙,前到张山营治超站,后不见尾。被堵的车辆都是大货车,原因是大货车都在排队等待在张山营治超卸载站接受检查。北京市交管局则有自己的逻辑,在他们看来“堵车总比死人要强”,何况交管部门正在积极解决这种拥堵局面。
110国道大货车主要来自大同、张家口和呼和浩特等地,一般是单位车辆、物流公司或者像黄师傅这样的个人运输,主要以运送煤、油、果蔬等生活物资为主。这条路和八达岭高速是西北进京的重要通道,然而这两条路就像一对难兄难弟,在承载着进京命脉重任时始终不尽如人意。历史上有过数次两道互为绕行的经历,但每次绕行都或多或少的造成堵车的局面。
当西北进京通道备受诟病之时,另一个问题凸现出来:与进京车辆相比,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大货车绝大部分是取道北京的过路车;开始这些车辆绕行五环线,后来五环拥堵不堪,过路车被迫到六环绕行。然而随着北京交通的发展,六环也有逐渐成为“市区路”的迹象,如此下去过路车被一步步推向远郊,而环线一步步被市区吞并,这两种“势力”的博弈该如何平衡,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修建七环?
通过110国道或者八达岭高速这两条本来线条明朗但却使进京货车历经曲折的通道进入北京,每日约4万辆至5万辆的大货车中的绝大部分车辆将选择一条公路经过北京抵达自己各自的目的地。
现在,司机们的通道是北京六环线。而在之前,他们走的是五环。北京市将外地途经北京货车线路由“五环”改为“六环”实属无奈。一是由于北京的交通压力持续增加,五环线已经成为了北京车辆的“必需”通道;另外就是大货车本身给五环路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关于大货车与五环路之间的故事,当时最为严重和引人注目的情况是:八达岭高速公路与北京五环线的交汇桥——上清桥禁止通行。五环路自2004年1月1日停收通行费以来,大量社会车辆自八达岭高速公路进京方向通过五环上的上清立交桥进入五环路,由于交费车辆在高架匝道桥排队等候,桥墩发生了裂缝等严重情况,直接严重影响了桥梁的正常使用,于是,北京市交管局宣布在2004年1月22日起,八达岭高速公路进京方向进入五环路的上清桥匝道桥上全天禁止核定载重量2吨(不含)以上载货汽车通行。由八达岭高速主路向南的2吨以上货车进入到五环路后就没有了出路,大货车需要提前选择绕行六环路。
家住上清桥附近的宋先生说:“以前从机场回来后,路过北五环经常被大货车堵住,而现在五环上已经不见了货车了。”
“五环”改成“六环”意味着货车将多走几十公里的路程,此外再加上通行的费用,由此给司机造成的成本增加是显而易见的。“那没有办法,总不能把北京的车都给堵了啊。”北京市交管局的一位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矛盾的两方一是大多去往南方和天津的大货车,它们很多选择绕行北京,另外是北京日益发展车的流大军继续增加,对外环线的需求持续增加。市交管局的这位人士对记者说,其实主要的问题是北京的路比较好,比如走河北境内的一些公路也可以抵达目的地,但是北京的路可以省去几个小时,增加自己的运货的班次。
怎样保持途经北京的车在北京境内的顺利通行与北京市区的交通畅通的和谐共生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北京是否需要七环,也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结构所所长范良说:“其实八达岭进京以及进京后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进京路的问题,关于拥堵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比如修建专用的货运通道的问题解决,但是关于进京路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影响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进京通道的问题,还是一个需要北京市进行通盘考虑的问题。”-本报记者
张庆源 实习记者 可会明 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