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的汽车人物评选中,我们几乎已经习惯了几位业内知名人物少不了,又总是在几个大集团和大企业中兜圈子。说实在的,这对于业内来说也许是个新闻,但与消费者和市场来说却联系不大,更何况与民生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就更不大。 随机调查表明,汽车人物的知名度远不如IT、家电、金融和房产等行业的人物知名度高。这是为什么?
应该讲,汽车业现在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事实上提到汽车业不论是业内还是普通百姓都高兴不起来,总觉得“不提气”,干了50余年的产业还在仰人鼻息,满大街跑的都是“国产洋车”,所谓的自主产品又都在苦苦挣扎,整个行业都在“贪大求洋”,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尽管产业发展规模如今做的不小,甚至跻身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之列,但像缺钙的巨人还是个扶不起来的“强者”;与同时代起步的邻国日本和晚起步的韩国的汽车业相比差距则在拉大,尤其在核心技术方面尤为明显,甚至我们一些企业还都争着接受他们的技术输出。
在此情形之下,总觉得汽车人物评选的民意参与度不够,尤其是一些汽车媒体的评选就更具有行业色彩,离普通大众就更远了。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即便是被评选出来的人物公信度还是不够,至少社会的认可度不高。看来原因就是缺少“福特式人物。”
我们知道,把美国装在轮子上的亨利·福特至所以成为美国的英雄,主要是“用汽车改变了美国,使其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同样,像艾柯卡、卡洛斯等都在不同背景下改变了一个企业的命运,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影响大众,激起了民生的关注,找回了特定时期的自信和至尊。对老福特来说,生产出普通大众买得起了奇迹,这对于不少身处逆境的美国人不啻是个启示;而对卡洛斯来说,在挽救日产的计划中同时为日本经济的振兴带来了希望。这些人物的产生都与现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代表了民意与精神。
老福特没有来过中国,但中国对他并不陌生,甚至有不少实业家曾经模仿他的思路探索过。艾柯卡和卡洛斯都来过中国,并被当作企业英雄介绍给产业界。在零距离的接触中,他们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职业和敬业,用业绩说话,没有玄奥的理论,而是非常实在的执行。而他们赢得社会认的可重要因素就在于符合时代所需要的务实态度及办事风格,以及个人魅力。
“尽力了解人们的内在需求,用最好的材料,由最好的员工为大众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福特)
“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逆境,而有时坏事却变成了好事。有时境况极为险恶,迫使你不得不与命运拼搏,战而胜之。”(艾柯卡)
“日产复兴的故事,就是那些推行改革的冒险家们的故事,也是讲述他们如何找回公司的荣誉和自信的故事”(卡洛斯)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他们的精神写照。而他们至所以打动人,看来就在于这些故事背后所蕴含着人文精神的力量在感召。
在当下,中国汽车业缺少的就是这种感召,走自主创新之路的精神。所以,来自社会对汽车人物的期盼标准就格外高,要求能肩负起振兴民族汽车大业的英雄,而不是那些政治秀或市场的投机者。我们应该看到,汽车作为一个国家的至尊连小学生都孰知的事,作为汽车界的精英们就更要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倾听百姓的心声,要像韩国那样,把汽车当作奔跑的国旗。
当然,“人文精神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更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过,它能培育责任伦理、公民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提高人的素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德国大众,在二战的废墟上恢复生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使“夹克虫”成为德国经济的活化石;韩国现代也一样,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尚未完全掌握汽车核心技术时就自行研发了“小马”汽车作为问鼎汽车业的敲门砖;走在韩国前面的日本从一开始就把发展汽车定位为出口导向型产业,用二至三倍的投入和精力消化和掌握引进技术继而创新变成自己的产品等。
以上案例的背后不乏与人文精神有关。反观现实,中国汽车业的悲壮并不完全是客观因素所致,从深层次上看,还是缺少人文精神的支撑和对其价值的理性判断,那种时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极端表现发生在现实之中的例子还少吗?
所以,期盼中国汽车界真正的代表人物涌现已经成为对汽车人文精神的呼唤,这才是当下这个产业所急需的“精气神”。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