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华晨集团再次传出人事变动消息。原集团董事长蔺晓刚辞职,刘志刚依旧担任集团旗下华晨金杯总裁。2005年上半年,华晨集团业绩由去年同期的盈利4.07亿元转为亏损2.99亿元。集团旗下3大车型销售状况都不理想。 中华轿车由于车型单一,后续车型没有跟上,销售逐月下滑,全年销量1万辆;合资企业华晨宝马虽然销量翻番,但仍然出现亏损;而占有率多年位居市场首位的金杯海狮轻客,也由于汽车市场的升级而处于萎缩状态。
表面看来,亏损的原因来源于销量下滑、车价下跌和原材料涨价。但实际上,华晨集团这几年频繁的人事变动使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在对国有资产的清理过程中,频繁的人事变动使企业人心不稳、缺乏长期规划,以至于浪费了市场机会。在历经了这样那样的是非后,华晨将发展思路调整为"产业为主、金融为辅",继续走被中国汽车界称之为"另类汽车发展道路"。
在轻客领域,华晨金杯通过细分市场策略,一直占据该领域的最高份额。全国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不下40%的业绩已经保持7年。现在看来,它还将把这个纪录延续下去。2005年12月,金杯品牌单月零售量达到7966量,创历史新高。在巩固轻客市场优势的同时,华晨没有改变一直以来造轿车的梦想,并将企业复兴的希望寄托于轿车。而这张底牌,就是华晨预计今年上市的中级车骏捷。在华晨的乘用车规划中,推出骏捷后,下一步计划推出代号M3的跑车。因此在未来数年内,华晨能够出击轿车市场的产品就只有尊驰和骏捷。而尊驰近几年来市场下滑有目共睹。2003年,中华还有25580辆的成绩,2004年售出10980辆,到了2005年仅销售1万多辆。因此未来数年内,能够担负华晨开拓轿车市场重任的只有骏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华晨对骏捷的希望,更是要求。金杯品牌细分,骏捷蓄势待发。在一系列市场操作的背后,隐藏着华晨向真正的自主企业转型的迫切需要。20多年来,华晨在自主之路上进行了各种探索。1991年,原金杯客车首先引进丰田技术开始生产金杯海狮。1997年,华晨通过联合开发推出中华轿车。这两种都是花钱买技术。2002年,华晨与宝马合资生产宝马轿车。无论是花钱买技术,还是与外方直接合资,几经摸索证明,两种形式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技术。花钱买技术,不仅研发费用太高,设计周期过长,最重要的是,技术买来后,后续产品升级成为问题。中华推出之初一炮走红,但此后便渐渐失去了声音。主要原因就在于后续产品断档,研发先天不足。而希望通过合资换取技术的想法,更是被其他合资企业证明为不可能。从2004年开始,华晨进行战略调整,从纯粹的"买技术"变成"自主开发为主、外部资源为辅"。骏捷正是这一思想的产物。从2005年开始,华晨预计用3年时间,完成一个完整产品开发梯队的建设。把每款车的开发周期缩短到1年甚至10个月的时间,从而避免车型开发周期过长、产品青黄不接、错失市场良机的教训再次发生。在2008年后,华晨金杯还希望能够批量生产自己开发的A级车。对于华晨来说,2006年是全新的一年,同样是值得等待的一年。所有相关人事的、股权的、企业性质的纷争都已尘埃落定,换代产品也已整装待发。但企业再造后的革新力度如何,市场的接受度又是怎样?没有人可以判定未来。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