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在法兰克福参展时,当地媒体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吉利是个什么样的企业?这么短的造车历史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吗?欧洲的环保和安全要求很高,吉利能满足要求吗?而作为对中国汽车整体怀疑的巅峰之作,是被德国人称为“铁皮盒子”的江铃陆风惊世一撞,于是欧洲人踏实了,中国车质量就是不行啊,于是纷纷表示要抬高欧盟的准入门槛———这是怀疑。
吉利汽车在底特律参展时,当地媒体问的最多的问题则是:吉利进军美国的日程表能公布吗?您觉得吉利进入美国市场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和欧洲人不同,美国人没把吉利拒之门外,而是现实地考虑其进入美国市场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是宽容。
也正因如此,作为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大本营的美国密歇根州州长格兰荷姆居然力邀吉利汽车前往投资,丝毫不担心吉利会抢走美国公司的生意。而日本汽车企业对待吉利轿车的态度则是仔细研究、严阵以待,有图为证:凡是参加底特律车展的日本企业必定都倾巢出动,看发动机舱、看后备箱、五个座位一一坐过来,从座椅调节把手到轮胎轮毂,事无巨细,一一相机记录在案,就差把自由舰翻过来拍个底朝天了。
当时在现场,李书福就拍了拍记者的肩膀,说:“看到没有,那个人就是马自达北美总部的领导,今天都是第二次来了。”从此记者就上了心,凡是来看车的观众都先看看他的胸牌,仅记者看到的就有马自达、三菱重工和富士重工的领导带着随从前来看车,另据吉利的工作人员透露,丰田和本田也有人去看过车。对于日本人如此精细的“勘探”行为———甚至有人拿尺量了量吉利车标的大小———吉利的工作人员就当没看见,因为李书福已经交待过了,“车展嘛,人家要看就得让看个够”。
除了日本汽车企业的关注外,日本媒体也特别关注吉利进军美国的事情。本报曾报道过,日本NHK的记者曾连续几天等待在吉利展台旁,希望能得到专访李书福的机会,却一直未能如愿。
其实站在日本汽车企业的角度考虑,也的确有值得紧张的原因:李书福造车的那套理论和架势,基本上就是走的丰田的老路,这条路日本人最早开拓,韩国企业紧紧跟上,如今轮到中国企业了。但如果用一模一样的套路,那么中国企业的低成本显然将成为最后取胜的“胜负手”。事实上,如今吉利进军美国市场的起点,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市场配套,都要比当初日本企业进军美国高得多,也许日本企业用数十年时间走完的道路,中国企业用数年就走完了。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