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绿丛中一点红”,用这句话来给2005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做一个盘点总结最为恰当不过。相对于2002年以来的中国汽车产业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增幅下降,增长率仅为10%;第二个特点是发展的不平衡,乘用车出现反弹而商用车的发展进入低潮;第三个特点是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在国内14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中,八家企业利润大幅下降,最高者降幅达70%,同时有五家企业出现了亏损,只有江淮汽车厚积薄发,“反周期运作”卓有成效,保持经营效益的稳步快速成长。
作为2005年唯一一个利润增长的企业,2005年江淮汽车销售154589辆,增长18.19%,销售产值133.06亿元,增长19.2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近2倍。就卡车销售而言,江淮汽车销售收入的增长是超过销售量的,销售效益是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的,2005年度江淮汽车利润同期增长33.23%。江淮汽车再一次聚焦了人们的目光,引起了产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江淮汽车的崛起是在各大汽车企业的无限风光背后默默耕耘,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持续成长。在不知不觉中,江淮汽车已经做好了布局:商用车已经建成国内品类最全、最现代的生产基地;客车及客车底盘已经成为中高档客车市场的主力品牌;商务车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公务、商务用车之首选,为江淮汽车进军新乘用车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江淮汽车的海外事业开展的有声有色,出口、海外建厂、设计中心等战略脚步已经坚实地迈出。在国内、国际市场逐渐融合的今天,江淮汽车已经显露出作为一个国际化综合型汽车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实力。
2005年的一枝独秀让我们惊奇地发现,江淮汽车已经不是那辆不为人知的安徽“卡车”企业,而是成为拥有全系列卡车、客车、商务车的庞大“联合舰队”。
面对江淮汽车这样的惊人变化,很多人都在探询为什么!
让我们从江淮汽车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打造国际竞争力、坚持自主发展之路三个角度深度解析。
顺应趋势,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虽然,中国汽车产业真正的大发展不过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情。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其发展节奏及趋势与全球汽车产业越来越近。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因此,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企业能否把握这一趋势将对其最终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
首先,我们要看到,在本土的14家主要汽车企业中,如江淮汽车这样的中资企业并不是处于一种封闭的“内部竞争”状态。在前些年“合资”大潮的推动下,14家企业中找不到外资背景的企业已经寥若晨星。如大众、通用、丰田、现代等国外汽车企业在中国已经营日久。因此,在名义上14家企业的国内竞争中,江淮汽车之类的中方独资企业其实在与国际级企业直接交锋。这是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从中国汽车企业运营管理角度看,本土汽车产业向世界同行学习的倾向也日益明显。像上述提及的几大国际汽车产业巨头,他们先进成熟的内部管理运营体制和经验得到了国内汽车企业更多重视,不断被复制被移植到本土企业。江淮汽车精益创新、精益生产思想就是对“丰田模式”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其实,14家主要汽车企业在内部运营管理上都或多或少地烙上了国际企业的印记。这是一种“内功”层面的深层次竞争,某种意义上也是国际巨头之间的另一种角力。
江淮汽车一位高管层人士表示:“得趋势者得天下。对中国汽车产业市场这种清醒的认识是确保企业良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这是江淮汽车的切身体会,目前来看,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基于这种认识,打造核心竞争力,迈向国际化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品质制胜,打造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倡导国际化的企业不在少数。但敢于喊出国际化口号并真正实践国际化路线的企业必定是其自身实力积累到一定水准。遍历国内汽车企业发展轨迹,江淮汽车近十几年的表现一步一个脚印,在企业整体实力逐渐壮大的同时,国际化路线日渐清晰。据统计,2005年度江淮汽车实现出口6329辆,同比增长127.7%。同时,在2005年年末,江淮汽车优化了海外事业部的整体架构。
一直以来,江淮汽车不断培育自身的研发能力,调整产品架构,培育新的增长点,致力于持续创新。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江淮汽车已经成长为唯一没有轿车项目的中国汽车企业集团。从产品层面看,江淮汽车已经拥有了瑞风商务车(MPV)、安凯客车、轻卡(帅铃、康铃、威铃、小薇)、重卡(格尔发、亮剑)等全系列商用车。其中,瑞风商务车已经多年蝉联行业冠军宝座。而其轻卡产品也牢牢占据了行业第二的位置。与此同时,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江淮汽车持续创新创造,不断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
对于国际化,江淮汽车始终抱着务实的态度。他们认为:“汽车行业是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企业,因此企业的国际化决策应当谨慎,汽车企业的国际化不能是一时冲动,而应该是一种水到渠成。国际化首先须练好内功。”
江淮汽车系列举措印证了这一点。在轻卡已经取得稳固市场地位,企业自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的同时,江淮汽车将目光投向了重卡产品。在研发这种新产品时,江淮汽车就吸纳了诸多国际元素。在意大利都灵,江淮汽车成立了其设计研究院。在新一代重卡推出后,业界对其融合了欧美强健和东方优雅的风格特点相当认可。
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认为:“一个成熟的企业,要赚三块利润,盈利模式一块是制造利润,另外一个是技术利润,第三是赚品牌利润。”在江淮汽车国际化战略的宏图上,其目标的重心最终指向就是技术和品牌两块利润。
在江淮汽车行走国际市场时,江淮汽车把对手锁定在日韩而不是欧美同行。因为日韩很多文化渊源跟中国非常接近,对中国人的消费需求,一些偏好也非常了解,再加上这么多年的研究,所以他们的竞争能力是非常强的。并且,日韩汽车是近年来国际化最为成功的。向强者学习才能让自身更强。的确,韩国的现代、日本的五十铃这两大著名汽车企业都是在立足本土,练好自身内功的基础之上最终顺利实现国际化的。
说到底,汽车企业的国际化之路跟自身实力的积累有关系。而企业自身实力又体现在“软”、“硬”两个方面,“硬”指企业整体经济实力,“软”则指技术研发等不可见实力。某种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这就又涉及到了2005年的第一大汽车业界关键词“自主品牌”或者“自主创新”。
整合资源,为自主发展添动力
在国内各大汽车商场纷纷融入合资大潮的时候,江淮汽车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坦率说,在国内曾经汹涌万分的合资大潮中,江淮汽车也曾心动过。然而,事实表明,随着汽车市场良性竞争、利润率持续走低、买方市场到来的情况下,合资企业的中方话语权越来越弱化,所获取的利益也日益淡薄。品牌其实关系到企业最终的生存和发展。在自主品牌这个信念的支撑下,江淮汽车走上了合作而非合资的差异化道路。
左延安表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不缺少合资企业,多一个合资企业没有多大意义,少一个合资企业也没有多大影响。”
在自主基础之上,创新是另外一个重要因子。江淮汽车一直坚持“技术创新是基础,管理创新是保证,制度创新是动力”的创新理念。
放眼国内几大孜孜以求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我们发现真正走得稳健的企业都是选择了类似于江淮汽车的模式。毕竟,这不是个闭门造车的时代。象安徽的另一轿车企业奇瑞走的也是开放式合作道路。企业自身的开放胸怀和意识非常重要。江淮汽车就一直走开放式自主创新之路,那就是“主动参与国际资源合作,积极整合国内资源,合理运用全球资源。”这一点在江淮汽车的研发、产品等方面都得到了体现。新一代重卡格尔发就采用了欧洲最新一代重卡技术平台,具有领先国内同类产品10年以上的优势。
2005年江淮汽车的出众业绩也表明这种开放合作的自主创新意识取得了成功。
开阔的市场国际化视野、踏实的国际化路线以及自信的自主创新意识夯实了江淮汽车今天的地位,也使江淮汽车始终保持在一个上升通道中。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这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界而言应该是个机会。江淮汽车也提出了企业的十一五整体思路:“以商用车为基础,巩固在细分市场的领先优势,成功拓展乘用车,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主力汽车厂商。”厚积薄发者成大器,江淮汽车已经向业界初显了其国际竞争力锋芒。我们期待江淮汽车下一个乃至更多辉煌五年的到来。
(责任编辑: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