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下午,《AMS车评》和《新京报》分别举行“风云车.2006”和“超级车(SUPERCAR)”的颁奖典礼,此前新浪网的年度汽车盛典在北京举行,通过评委现场投票的方式选出了“年度车2006”大奖,而1个年度主题奖与6个单项奖也同时揭晓。 早些时候《汽车族》和2005CCTV中国年度汽车评选颁奖晚会更是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
这只是《财经时报》参与的诸多评选中的几个活动,据统计,2005年底,共有不少于13家机构组织了汽车年度评奖活动。
评奖何其多
自中国车市于2002年“井喷”以来,汽车的产销量屡创新高,同时新车种类的推出也令人目不暇接;即便是在厂家、经销商们大呼不景气的2004年,汽车产销量和新车问世数量也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汽车奖项伴随着新车型的不断出现,包括汽车类杂志、报纸、网站、电视台等,几乎和汽车能够沾上关系的都有自己的评奖活动。
其中“年度车型”的奖项一直是各厂商的必争之地。从2005年11月-12月整整一个月,几乎全国各地的汽车媒体都在做汽车评选,除了车型以外,还有聚焦新闻事件和人物。
评选大致有三种样式:一种是专家评选,如新浪的年度车;一种是“海选”,即读者或网民投票,如《AMS车评》的评选;第三种是把专家和群众的投票结合在一起,如央视的“中国年度车评选”。
而奖项设立也是纷繁多杂,如某网站年度汽车评选就设立了年度车“最佳造型设计奖”、“最佳工程设计奖”、“最佳动力性能奖”及“最佳驾驶性能奖”等各类奖项。
同时,从幕后走到前台的企业,也被授予年度市场表现奖、年度诚信表现奖、年度自主创新企业、年度发展进步企业奖等。
从3个月前就开始操办的央视“2005 CCTV中国年度汽车评选颁奖晚会”,到几年前就涉足年度车评选的《中国汽车画报》年度车、《汽车族》“车坛奥斯卡-年度中高级轿车”等,2005年底,至少有13家机构在组织汽车评奖。
业内专家调侃地说,这也是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市场之一的另一种表现。
发言权谁掌控?
汽车市场是残酷的,消费者才最有发言权。
比如,在多项技术方面极具创造性的宝马1系,在2005年欧洲年度车评选中输给了丰田Prius,唯一的原因就是欧洲市场的价值取向是环保。还有,Volvo被《AMS车评》的读者评为最安全的轿车,那是因为它的确通过了多个严格的安全测试并获得了高分;而捷达则因为在出租车司机口中的“皮实、耐用”就长期占据了单一车型销量榜首的地位。这都是任何所谓的“评奖”都难以实现的效果,可是在诸多的评选中不见踪影。
而且汽车企业最郁闷的是评家们大都“嫌贫爱富”,对更广大人民使用的交通工具大客车却视而不见,似乎中国已经一夜暴富,人人都开上私家小轿车。
其实,在评奖上也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可资借鉴。自1949年美国《MOTOR TREND》的年度车型(Car of The Year)评选开始以来,汽车评选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目前,欧美的一些重量级“年度车型”评奖已经成了很多消费者购车的依据。
很多“有识之士”开始感到担忧,关于汽车的各种评选越来越多,几乎没有哪个媒体不评选的。现在看来,中国现在媒体评奖泛滥的情况,虽远不及国外严重,但到了年底,各种媒体评奖也一样乱打一锅粥。
中国的媒体在汽车评选上,如果不想把自己的公信力毁掉,首先要宁缺毋滥,我们看到汽车企业的负责人这些天来拿奖拿得手软,很多场合派工作人员代领,甚至有些颁奖人员都找人凑合,不能不让人感到汽车评奖还没有轰轰烈烈的兴起,就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窘况。
消费者对汽车知识的了解增加,对年度车评选的尺度要求会越发严格,对媒体评选的公信力也要求更高,这将令一些滥竽充数的评选无藏身之地。有一个办法来治理汽车年度车的评选——不赞助。没有利益驱动,会让很多评选成为无源之水,但是作到这点很难,因为企业也需要评选,这是花钱少的广告。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