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文章能导致一个大型合资企业的一把手下课?
谁的文章敢公开同时向三大汽车集团开火?
谁的文章习惯于指名道姓地批评人,而不是用“某人”、“有关负责人”、“业内人士”?
谁的文章总是给读者一个黑白分明的结论而不是惯用“也许”、“应该”、“可能”、“是不是”甚至在结尾来一句“本文纯属主观推测”?
程远便是。
作为业内公认的汽车报道第一记者,程远每到一处都享受到超乎寻常的热情接待。可程远不会因为被高看就高兴,甚至不会因被高看就不发脾气。如果在主桌上吃饭要忍受尴尬,不如单独给他来一碗方便面。这就是程远,烦他的人给他一个字的评价:怪。
其实,这件小事正好折射出程远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的特质:重内容而不是形式,喜怒溢于言表,不懂妥协。
文如其人,用在程远身上再恰当不过。仔细阅读他的文章,你会加深对他的这种认识。
人家说东他说西
当其他媒体在“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神龙时”,他却独自一人在告诉大家另一个真实的神龙;当“全球同步上市”成为最大的卖点时,他却撰文指出,过于强调“同步推出”,势必给地产化带来难度,甚至完全忽略地产化问题;当人们为上海车展以12万平米的规模成为 “世界第三大车展”而欢呼时,他却提出反问:鲜为国人所知的莱比锡国际汽车展,今年的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又该位居第几呢?而去年汉诺威商用车展的展览面积更达到30万平方米。
近乎刻薄的犀利
程远文章的战斗力集中体现在去年关于自主品牌的系列报道上。“国家以牺牲包括农业在内的其他产业的利益,换来对汽车的高关税保护,难道就是为了你们能和外国人合伙将汽车卖高价,多赚自己父老兄弟们的钱吗?”“三大企业按兵不动,靠一帮小企业能搅得起多大风浪?荀子老先生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不是给我们汽车企业画的像吗?”这,不是谁都能问出来,更不是谁都能回答的。
生活中的程远并不是那种幽默风趣的贫嘴侃爷,但在文章中却不时流露出机智幽默的火花:比如当有人探讨谁将成为中国的底特律时,他却说“中国的底特律,记者早在8年前就找到了,那是湖北十堰市街边上的一家小餐馆,门面上赫然写着3个大字:底—特—律。”还说“就算未来广州做到1000万辆,退一万步说,那也是半个日本底特律,半个中国底特律。”在谈到合资与自主发展时,他说:“巨人能让它的肩膀上再站一个巨人吗?”
用数字说话
程远的文章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难听的话是通过数字说出来的,而不是空洞的独家观点或骇人听闻的高调。《井喷过了,家轿元年仍没到来》中的一段话堪称代表:“中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但是轿车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国内20%的人群握有80%的金融资产, 而10%的人又占有了全部储蓄的66%。所以经济上处于低层的公众仍离轿车很远。总销售量大,是因为人口基数大,十分之一的人口就相当一个日本,六分之一人口就相当一个美国。所以,尽管轿车市场“井喷”过了,中国的‘轿车元年’ 仍然没有到来。”
程远曾对记者说过:“ 新闻无学,你好端端清华学汽车工程的来搞什么新闻。”话虽这么说,但他自己却是将新闻当作一门学问来对待的。他的用数字说话的文风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知名的汽车记者中,程远是职务最低但职称最高的一位,也许是没有官运,也许是没有官瘾,也许是不适合做官,因为他不懂得妥协。但这对程远来讲绝对是一种幸运,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在他全部的职业生涯中恣意挥洒,只做他自己。
套用程远评价底特律车展的话,程远不是第一,但是唯一。中国的汽车媒体少了程远这个神人,会少一份神韵。
[来源:汽车观察]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