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个16岁的男孩儿面临着人生第一次抉择,他与14岁的弟弟一个可以招工在城里当工人,一个必须回农村做农民。这个男孩想都没想就回农村去了。
2002年,一个42岁的中年男人毅然辞去了浙江省地税局总会计师的职务,放弃了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的身份,选择了吉利集团CEO这一职务,全面负责集团日常经营及管理工作。
这个42岁的中年男人,就是当年那个16岁的男孩儿。表面上看,很难把这两个选择的主角联系到一个人身上,因为前后存在天壤之别。然而,命运就是那样多变。
他就是徐刚,曾经种过田,教过书,在23岁那年又一飞冲天,成了当时全省最年轻的县市级财税局副局长。从此官运亨通,一直做到省级高官。这时他却去当吉利CEO了,两年后身份又变了!从2004年9月开始,他成了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当时经常和书福谈华普的事,后来书福提出干脆我去试试,这样我就过来了。”对此,外界一致认为:“李书福疯了,徐刚更疯!”在别人看来,徐刚接下的是烫手山芋,因为华普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在被吉利并购之后,已经向华普前后调了四任主要领导,但经营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徐刚去了以后,发现现实的情况比想像的还要糟糕得多:由于产品品牌定位不清晰,公司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混沌状态,企业“高层迷茫、中层盲目、员工瞎忙”。
而更令人头疼的是,在汽车市场秋霜来袭之时,华普的知名度还很低,美誉度几乎没有,市场占有率也是微乎其微。“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毛泽东的名言成了徐刚务实的开端。经过两个半月时间的调研,他发现虽然汽车品牌很多,但是低价位、高品质的车——即经济型的中档轿车还是稀缺的,并且低廉的价格不应该是民族品牌惟一的竞争筹码,应该更努力去占据消费者的心智资源。
徐刚为华普找到了定位,那就是把它打造成中高档的汽车品牌,并赋予它“海派”的文化内涵。另外,在中高档轿车这个定位上还要细分市场,考虑在哪一个具体的领域我们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中国相对强势的汽车自主品牌无外乎有浙江的吉利、安徽的奇瑞、辽宁的中华等,上海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汽车品牌,因此就希望能把华普打造成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海派”特色的自主品牌。
徐刚可算是一个营销高手。上海本身就是一个品牌,上海制造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更是非同一般,华普在上海自然就借了上海的东风。华为内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先卖祖国,再卖公司,最后卖产品。”而徐刚明显深黯其中奥妙,他是“先卖上海文化,再卖上海制造,最后卖华普汽车”。
他认为对于相对弱小的企业,定位越窄越好,因为十个指头握成的拳打出去的力量肯定远比伸开手指大得多。并且,定位窄了不用打价格战。华普即将推出中国第一款女性车海尚206,就是一款定位都市白领女性的车,该车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女性驾车的特点,甚至专门设计有高跟鞋储藏柜及化妆品搁放空间。在十个女性汽车消费准客户中,只要有两个喜欢和购买海尚206就行了。
徐刚认为华普汽车销量不一定很大,五年以后能达到10万辆就很成功了。他说:“2005年各汽车企业纷纷提自主品牌,吉利和华普只提自主品牌已经不够了,必须深入差异化,华普汽车在上海,海纳百川的气魄与工业品的精细,以及上海的国际地位,使我们提出了海派汽车概念”。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