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汽车业者最不希望看到丰田公司的故事重演,而丰田却深感“现代速度”后生可畏。但他们现在有一个共同的担心:来自中国的奇瑞、吉利、长安,甚至包括像陆风、长城这样仅仅有着单一产品的“边缘企业”。因为“没有人能预测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 ”
哈利·波特寻找的密室在慢慢开启时,致命危机也在步步逼近。现在,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海外市场是间密室,他们通过出口寻求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和困惑。
蓝色神话与密室
吉利出口的“卖方逻辑”
剧本:《大棋局》
……
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到2015年,吉利将实现200万辆的年销售规模。其中三分之二在国外市场,也就是130万辆。
200万辆是一个独立汽车企业的生存底线。2015年,中国市场将可以实现700万以上的年轿车销售量;吉利预计可以分到10%的市场份额,年销量达到70万辆。2015年,世界轿车年销售量应该有5500万到6000万辆,吉利应占世界市场2%到2.5%,也是就要能实现120万到150万辆的目标。所以我们估计吉利的出口数量应该是130万辆。
解说: 2006年1月,吉利控股集团参加了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北美国际汽车展览会(NAIAS)。成为第一个参加北美底特律车展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而上述发言更是引起了国际汽车业界的震动。此后,吉利这家不知名的中国汽车企业成为了当地媒体关注的焦点。
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这次车展上,吉利展示的是第三代自由舰,未来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是第五、第六代了。我们到美国来,是为了给美国人民提供另一种家用轿车的选择。
解说: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的汽车总销量约在1700万辆左右,即使是拿下1%的市场,就是17万辆,比2005年吉利在国内的全部销量还多。
奇瑞董事长尹同耀:从市场容量来看,中国市场只占全球市场的7.5%左右,这就意味着国外还有92.5%的市场。
解说: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在这92.5%的市场中开拓自己的领地,这样的观点也得到李书福的认同。此间美国媒体报道称,中国汽车企业已经为进军北美市场展开军备竞赛,而时间定为2008年。
……
2006年1月,吉利控股集团参加了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北美国际汽车展览会(NAIAS)。成为第一个参加北美底特律展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此后,吉利这家不知名的中国汽车企业成为了当地媒体关注的焦点。
票房前景:
应车展组委会之邀,吉利免费参加了2006年的底特律车展。
在车展上,吉利宣布了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2008年在美国市场推出一款低价汽车,每辆汽车预计定价将低于1万美元。计划第一年在美国市场销售2.5万辆小型汽车,在5年内将销售量增加到10万辆。吉利的举动让美国汽车制造巨头很快注意到一批正在兴起的中国汽车制造商。
戴姆勒-克莱斯勒总裁汤姆·拉索达预期:到2010年,吉利等中国汽车制造商,将会发展成为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美国通用汽车副总裁鲍柏·鲁兹也表示:“我想这(指吉利参加底特律车展)是中国汽车公司在美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序幕。可以肯定,再过几年人们一定会看到真正的威胁。”
据悉,日前通用已经向国会递交提案,反对从中国进口汽车。美国工会组织(UAW)也准备向国会提交提案,对美国现行的自由贸易制度以及制造业生产基地转移的做法施加压力。
马来西亚政府为维护本国汽车工业的利益采取了直截了当的抵制做法,尽量吉利汽车在当地采取静坐反抗,也难改马来西亚CKD工厂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当地市场销售的命运。这一做法直接打击了吉利2005年的海外市场销售业绩,出口总量与2004年相比减少约1000辆。
虽然吉利在马来西亚经历了政策风险,但是吉利美国负责人、前加利福尼亚州副州长哈默认为,吉利汽车进入北美市场最大挑战还不是政策法规风险,而是当地改变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态度。这一点也正在奇瑞身上体现。
此前,奇瑞汽车与美国汽车经销商梦幻汽车签下协议,准备于2007年开始向美国出口家庭轿车和SUV等5款车型。但是协议笔迹未干,不利消息已经开始显现:由于担心销售前景,美国汽车分销商们对梦幻汽车的招商计划表现并不积极,奇瑞出口北美市场的资金也无从落实。吉利并不能保证自己不会遇上此类事情。
在中东、亚非拉等相对落后的市场,即使有经销商愿意投奔中国汽车门下,同样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商务部驻外经商处在上报的一份市场调查报告中指出,由于出口的中国汽车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且由不同代理商代理销售,当地经销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经常对中国汽车公司采取利诱、压价等手段,迫使中国汽车公司降低整车和零配件价格。而中国汽车企业面对有限的、重叠的目标市场和客户群体,不得不接受代理商的不合理条件。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出口数字虽然直线攀升,但是出口金额增势却呈“蛇行”表现。
更有甚者,在经销商的鼓动下,某汽车企业在没有通过当地法规标准认证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销售车辆,结果被政府驱逐出境,造成恶劣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海外销售网络建设投入需要时间和金钱,现在出口的企业自身实力大部分难以达到,只能借助外力,这种模式很危险。当年韩国、日本进军美国并获得盈利花费了长达20年以上的时间。
中国汽车厂商竞相扩大出口的背后,显现出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卖方逻辑”:希望通过出口来缓解其在国内市场所面临的困境,并达到刺激国内销售的目的。所谓的“海外战略”其实并非是应出口市场存在的真实需求而直观描绘的。
一位日本记者冷静地提醒中国汽车企业:“广州本田出口基地第一年的出口数量超过了2004年中国汽车企业所有乘用车的总出口量,而且出口目的地,是在德国这样的汽车发达国家。”我们从中是否也能看到中国汽车出口的现实差距。
奇瑞到美国去“扣篮”
剧本:《反击一切敌人》
……
解说:2004年底,奇瑞与美国梦幻汽车公司签署协议,将在2007年向美国出口最高达25万辆汽车,使全球业界为之震惊。梦幻公司总裁马尔科姆·布里克林作为项目“总教头”,宣布将打造一支由250家经销商组建的“梦之队”,目标是在2007年以后的三年之内,将销量提升到100万辆。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CFO约翰·迪瓦恩:宣布这个计划比实现这个计划容易得多。
解说:布里克林的梦幻脚步还没来得及施展,一记接一记的“大帽”便扣了过来。第一记“大帽”来自奇瑞QQ那张天真无邪的笑脸。由于眉目相仿、身段相似,在去年5月,QQ被美国通用送上了法庭,罪名是奇瑞“剽窃”了通用大宇的知识产权。几乎是在同时,远在美国的布里克林也接到了一记“大帽”。来自通用的律师函称,奇瑞的英文商标Chery与雪佛兰Chevolet的昵称Chevy接近,通用反对奇瑞用Chery在美国进行注册、销售、代理以及所有有关商业活动。
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耀:任何一个新品牌在进入美国市场初期,都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所以在遇到诉讼时,我们要泰然处之。
梦幻公司总裁马尔科姆·布里克林:通用和奇瑞发表的声明表明,双方已经找到了解决其法律纠纷的方法。
解说:被美国媒体认为“只是热衷于思想和概念的卖弄,而将现实世界抛在了脑后,对于具体运作的细节更是欠思量”的布里克林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没有经销商愿意按照布里克林的要求支付巨额的资金。
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耀:我们不想做得太快。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那不是他的选择,是别人给他们忽悠的。
……
2005年,奇瑞进军美国市场时销售渠道受阻,美国媒体提到奇瑞就会加上“就是那个抄袭通用雪佛兰车型的中国汽车企业”这样一个定语。但这些似乎没能打击奇瑞向海外市场进发的决心。2006年,奇瑞再次将出口目标提高,增幅将近300%。
票房前景:
1.8万辆,这是奇瑞汽车2005年的海外出口数字。不过,这个数字相比奇瑞2006年的海外出口计划,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奇瑞汽车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耀日前告诉记者,“奇瑞汽车2006年的产销计划为28.1万辆,而出口将要占到其中的25%,也就是7万辆左右。”
“奇瑞现在每天都会接到国外大量的订单,如果我们把这些订单全部付诸实现,年出口数字早就超过了7万辆。”谈到为自己设定的出口目标,尹同耀气定神闲。
“美国人拿钱,我们来开发产品,这样可以风险共担。只要稍用点心应该能把本钱收回来。”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演讲中,尹同耀道出与美国梦幻公司合作的初衷。按照奇瑞的预想,奇瑞在合资公司里占大股份,新产品的商标同样归奇瑞所有。
事实上,最早采取类似模式的是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企业,他们早期登陆美国市场时进展神速。但在经历了与美国本土汽车企业数轮争斗后,日本车企却遭到了美国政府有关“向美国市场倾销汽车”的贸易指控。此后,日本汽车企业放弃以出口为主的策略,开始在销售市场设立制造工厂。
现在与梦幻公司的合作虽然面临开局不利,但奇瑞认为这种合作模式还有可改进的余地。“奇瑞把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作为今后出口战略的两个重点。无论是SKD,还是CKD,采用合资建厂的‘曲线出口’策略,能够改变以往以低价为主的出口不利局面,避开一些贸易壁垒。”
奇瑞要走的路当然与日韩汽车企业不同。尹同耀认为,照搬日本模式显然不合时宜。“不要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也不要被别人的一些做法所左右。”
2006年,奇瑞决定一改遍地开花式的粗放型发展,而是要抓住几个重点国际区域市场。在奇瑞的新国际版图中显示有:中东市场的伊朗、东盟市场的马来西亚等。国家信息中心信息部副主任徐长明说,总体来看,国外商家对中国汽车品牌出口的信心远远大于国内,而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兴趣也将成就中国汽车的出口前景。
车视点
蓝色是什么?
蓝色,代表着超越和希望,在流行的商业语汇中更意味着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
2005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汽车业为中国出口创汇贡献了蓝色力量。
2005年,中国汽车企业将蓝色势力扩张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5年,在欧美市场,中国汽车企业小股渗透却缔造了蓝色风暴。海外业者开始对中国速度心存顾忌。
2006年,搭乘着滚装船或集装箱货轮的中国汽车仍在前赴后继地驶向蓝色海洋。
……
英国伦敦地铁爆炸、伊拉克首次议会选举、伊朗核武器事件发生时,美国人在关注什么?“美国人只关心自己,关心身边的事,与这些国际事件相比,他们更关心油价涨跌和医疗保险。”在美国街头出租司机会这样告诉你。但是,现在他们对中国汽车企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2006年1月的一期《时代》(《TIME》)周刊上,一篇名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业》的文章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广泛关注。此时,作为第一家参与美国底特律国际汽车展的中国汽车企业——吉利正在北美展台上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产品。
“中国汽车业正在向底特律看齐,低成本的中国汽车正在加速引擎的转动。”在这份当地颇具权威的杂志上,中国吉利的名字被数次提及。与其相提并论的还包括安徽奇瑞、河北中兴等一批生产“廉价”汽车的中国汽车企业。
如果说意大利人制造了世界上行驶速度最快的汽车的话,那么中国人正在制造新兴汽车企业的蓝色扩张神话。“没有任何国家像亚洲国家一样油门踩得那么急。”境外媒体的评价是:“只要是日本和韩国领先之处,中国必然紧随其后。”
“2005年,前10月我国汽车出口量首超进口量”、“2005年中国汽车企业开始加快向全球市场浸透的步伐”、“2005年欧美市场中国汽车企业身影频现”……这些媒体的当红头条,在2005年比比皆是。
接下的2006年呢?
中国汽车制造商们更是个个怀有远大抱负——吉利公司在底特律车展上宣布计划在全世界出口130万辆汽车,其中的小型私家轿车售价低于一万美元;奇瑞公司正在发展从小型房车到四轮传动越野车的全系列汽车生产线,并打算在2007年推向市场。
但与此同时,却仍有业内人士和政府官员感到隐隐地担忧。为什么?
有分析人士做出冷静比较:其一,与其他低成本生产国相比,中国的这些出口数据仍然相对较低;其二,从价值角度而言,进出口的“天平”仍然坚定地向进口倾斜。原因是中国(汽车)大多出口到叙利亚、越南和阿尔及利亚等国,而进口产品中不少是奢侈品牌。在“蓝色神话”的背后,是“剧本”与“票房”之间的真实差距。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