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颠覆者
1999年,当刘明隆刚刚进入通用汽车时,同事们还在开玩笑说:“我们为什么不把丰田买下来?”“虽然那个时候丰田已经让大部分美国人感到失落,但他们还想通过一贯的资本运作打败对手。 ”刘明隆说。但到了2003年,通用人已经大喊:“狼来了!”那一年,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企业已经在北美开了16个工厂。而等到2005年4月,刘明隆离开通用汽车的时候,他的同事们正在为怎样才能尽快把手中的GM股票卖出去而奔走。
在本次底特律车展上,通用推出的主力车型依然是各种豪华SUV,而丰田力推的则是其连续7年蝉联北美汽车销量第一的佳美(Camry),而2006北美年度轿车和卡车两项大奖均被本田拿下,这也是12年以来,首次由一家公司拿下北美两项年度车奖。在车展入口右侧的过道上,来自中国、出身农民的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底气十足站在那里,这次他只带来了一款产品——自由舰,并宣称2008年将进入美国市场。而李书福能把自由舰卖到1万美元以下的根本原因则是,其人均劳动力成本是3.5美元/小时,而通用的这一数字则为73.33美元。事实上,这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在2001年就曾大喊:“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通用、福特一定会破产,不是它们经营的不好,而是全球经济的发展规律决定了美国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沙漠。”
2005年,丰田在全球销售额为809万辆,通用为920万辆;但丰田的利润率为9%,通用则只有3%。今年初,丰田公司宣布将在2006年把全球销量提高到906万辆,开始在销量上与通用争夺王位。“全球汽车行业的实质性洗牌已经来临,传统的欧美企业逐渐没落,东亚势力已经崛起。”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邓宏光分析说,“这种格局的演变是全球产业结构变化和制造基地转移造成的,是必然的。”而在陈育松看来,福特发明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浪潮的第一次转移,之后通用、福特取代了欧洲企业的霸主位置,而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正是第二次汽车产业浪潮转移的标志。
两次浪潮中的主角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扩张方式。兼并收购贯穿于通用等欧美企业的发展史,到目前为止,通用直接或间接拥有16个品牌,且大多位于欧洲、澳大利亚等高福利国家。而日韩企业则采取在当地建厂的方式,且建厂地点大多选在偏远落后的农业州。“一方面,这些地区积极吸引外资,提供很好的投资环境,而更重要的是这里工会势力很弱,工人没有工会身份,不受工会组织的保护,可以比较自由地招聘或辞退,而这正是日本企业的精明之处。”钟师说。
在产品策略上,日本企业利用两次能源危机仅仅抓住节油经济型轿车不放,并采取集中竞争策略,即车型少,但每款车型的生产批量大,从而大幅降低单车加工成本。反观通用,虽然也努力在用同一套模具上生产出的产品挂不同的品牌,以节约研发成本,但它始终不能做到像丰田那样,在佳美轿车的基础上推出五六款车,每个车型均能大获成功。同时,数十年的兼并收购让通用的高端豪华车广泛分布于别克、卡迪拉克、萨博等多个品牌,而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的小型经济型轿车则主要依靠雪佛兰、欧宝和其在韩国收购的大宇汽车。“丰富的品牌系列曾经是通用行之有效的竞争策略,但几十年后的今天,一系列销量很小的贵族品牌已经成为它的负担。”邓宏光说。
在2005年通用汽车的年度会议上,瓦格纳承认:“如果我们还有机会重返5年前,我们大概会多下些功夫思考如何保证我们设计的每一款产品都与众不同,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然而,时光无法倒流。
(责任编辑:余建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