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洪简历:2005年6月,任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9年12月至2005年12月任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经理;此前在广州广客汽车集团、广州客车厂任职。
经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生。曾赴日本进修汽车专业。
曾庆洪,功成名就,即将告别他参与创建、打拼了七年的广州本田,去担任广汽股份公司总经理。饱尝酸甜苦辣的他,愈发显得胸怀坦荡,敢说真话。
记者:最近一些媒体、“专家”、甚至个别政府官员一面倒地批判“市场换技术”,说是这样作的结果,既丢了市场,又丧失了技术,中国汽车业沦为了跨国公司的附庸。在合资企业广本工作多年,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曾庆洪: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广本对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广本的产能从1999年的一万辆起步,迅速提升到24万辆;广本2005年产值已达36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50亿元,企业税后赢利56亿元,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广本的员工只有4600人,但是广本在全国的销售服务网络提供了2.5万个工作岗位;零部件配套企业有120家,员工15万人。显现出巨大的波及效益。
广本创造了独特的发展模式,一是不求大,求最强。广本的起步没有动辄上百亿元的大投入,仅用11.6亿元买下当年广州标致的旧工厂;再用5亿元进行改造,一共花了16亿元,就形成3万辆的的生产规模,而且第二年就有钱赚。其后,产能5万、12万、直到24万,一路攀升连年翻番,用的都是企业的盈利,中日双方股东没有再投入,开创了中国轿车业“贴近市场,小投入,滚动发展,快速扩大规模”的先河。
二是“够胆”实现国产化。早在1999年,当时进口车装四个轮子就好卖,而广本一上来就把国产化作到60%,而且我们并不遮遮掩掩,通过媒体,把国产化真实比例告诉消费者;今天,06款雅阁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所以,我们从来不是外国品牌的组装厂。本土开发,就是要从零部件的消化吸收抓起,才能有价格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比如,我们现在日产量1000台,每天的轮毂就要5000个,轮毂的供应商就把分厂建在广本的家门口,采购本地产的轮毂价格比进口也降低了一半多。
记者:某些人批评说,汽车业20年的改革开放中,合资企业躺在外方的怀抱里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我以为,那是不公平的。二十多年来,我采访过几代中国汽车人,我觉得他们是一批最有抱负,最有追求的人群。也许中国老百姓曾经长期无缘汽车,他们一直带着一种“造中国车,圆百姓梦”的历史使命感在拼搏。
曾庆洪:我在广汽研究所作过五年所长,80年代在南方许多城市跑的广汽公共汽车的底盘就是我主持开发的。我比谁都渴望迅速提高中国汽车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但是国家派我作合资企业中方经理,我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我不能一上来把本田雅阁推翻,自己开发一辆新车。我应该作的是实实在在消化吸收,掌握技术。市场换技术,技术的含义是什么:生产工艺、管理、质量控制、认证、服务都是技术,开发则是最高、最核心的技术。
广本有了七年打下的基础,今天开发已经提上日程。但是这也有一个从联合开发到自主开发的过程。开发中高档车型,没有数以亿计的资金是下不来的,日本本田如果开发一个雅阁新车型,是在雅阁每年全球生产120万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在广本,雅阁的年产量11万辆,如果搞自主开发摊消成本就要高出10倍。因此我们实实在在从本土化开发作起,比如06版的雅阁,根据中国的路况改进了悬架,而座椅、卫星导航、轮胎、雾灯都是根据中国消费习惯重新开发的。新模具、新零部件的开发也要很大投入。不从这些一步一步去作,谈何自主开发。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