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本始终把形成自主研发能力作为一个紧迫的目标,一种历史责任。但是,开发能力的形成要靠长期的数据和经验积累,不可能一步登天。从公司建立之初,我们就先后投资两亿元,建立了现代化的研发中心。 我们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环境、排放、噪音、动力性能、道路模拟实验室,在走一条引进――消化――本土化开发的道路。
记者:中国汽车业20年的改革开放是阶段性渐进的,一开始,市场换就业,市场换税收;市场换技术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该是一个新阶段的主体目标。中央领导人提出自主创新,指出了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你是怎样看待这段历史的?
曾庆洪:即使在市场换技术阶段,先后也有所不同,一开始的轿车合资企业,拿市场换技术,还是换不来的,技术要用钱买,先付技术转让费,生产一辆车还要付一辆车的的品牌使用费。90年代末中国市场的潜力吸引了全球的汽车大厂商,外资争相要进入中国。广汽和本田合资,是没有缴技术转让费的,而且合同规定广州本田对于雅阁车型拥有地区独占性,就是说在美国、欧洲、日本生产的雅阁,不能进入中国市场。怎么能说我们甘作跨国公司的附庸,把中国市场拱手相让呢?
广本的发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赶上了加入WTO的好时机;毗邻港澳的区位和环境优势吸引零部件企业在周边设厂;省市政府支持,机制灵活,没有为了政绩压产值压产量的事。这些方面一个跟不上,就没有企业的今天。当然还有员工的牺牲精神,为了避开高峰用电,工人要上深夜班;产品供不应求,星期六加班是常事。这一切形成合力,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才能达到百分之百,比许多同类企业高出一倍。
在2004年刚刚完成24万辆能力时,我们就立即决定上新厂,总能力提升到36万辆,加上在开发区的出口工厂,广本的总能力达到41万辆。这就如同吃肉,嘴里吃着一块,筷子上夹着一块,眼睛看着第三块。而且我们这样作,并不是单纯的扩充产能,两个工厂共用一套管理机构,一套供货体系,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车型更加丰富,产品更有竞争力了。当然,有时候为批一块地,要跑五六十个部门,酸甜苦辣尝了不知多少,但是我们这一代汽车人仍然是幸运的。
记者: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会看到,汽车产业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率先进入市场化、全球化的主流产业。市场换技术的最大获益者是广大中国老百姓!只用了短短三五年,中国老百姓就一步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禁忌,获得享受汽车文明的权力。中国消费者今天可以用接近国际市场的价格,大有余地地选择当代世界品质的汽车产品。10年前这样的好事真是想也不用想。为圆中国人的汽车梦,你在广汽股份的新岗位上将什么新打算?
曾庆洪: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同。成立广汽股份的初衷是整合广州汽车的优势,进一步转型以获得灵活的机制,再一个就是争取上市,获得一个融资平台。广汽股份和其它汽车集团转制建立的控股公司不同,它不是一家国企的独资公司,在广汽股份的股东中,有国企,也有民营企业,有传统汽车企业,也有装备、零部件、钢铁,甚至酒店业企业,这样作目的在于有效改善治理结构。
广汽股份是2005年6月28日成立的,拥有轿车、商用车、发动机、零部件组成的企业群,本田、丰田、以及将来的现代都是我们的合资伙伴。经过一年的辅导期我们希望在2006年内能够上市,我们希望优先在海外上市。上市的地点尚未确定,哪里融资快、融资多,条件好,就在哪里先上市。广汽股份选择海外上市,为的是更加市场化,与国际接轨,更加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运作更加透明规范。
回到自主研发这个话题,研发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再也不会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去,我们需要一个融资的国际平台。广汽股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首先开发商用车――中巴、大巴、卡车。我们会拥有我们的轿车自主品牌,今后广本的4S店,标识会从广州本田,改为广汽本田,广州丰田也一样。
2006、2007年是广汽股份的发展之年。上市、自主开发、资源整合、对合资企业的支持,有大把事情要作,要决策。2007年我们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轿车销售和出口共60万辆,销售收入到2010年还将翻一番。市场换技术给广州汽车业带来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决不是跨国公司的附庸。丰田、本田在世界所有市场上都在捉对竞争,现在他们都选择了广汽作为合资伙伴,丰田带着凯瑞美(佳美)等强势产品来到广州,许多合资企业感到压力。我却不为广本担心。丰田来了是好事,广州轿车的基数大了,成本、配套都会形成良性竞争。说到底,竞争才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汽车界》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