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勤汽车文化盘点之五
投身于汽车市场,就如同投身于一场场永无休止的马拉松竞赛,哪怕从前曾经获得过十届冠军,可眼前只要一朝失手,就得恭恭敬敬地称别人为老大。加之汽车这个行当也很精彩,有时讲的是船大好冲浪,有时又讲船小好掉头,加之机电产品随着科技进步,所产生的是千千万万种排列组合,既可带来商机无限,又可带来陷阱重重。
2005年,通用用于赡养110万名在职、退休员工及家属的费用达56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4亿,而同期的在职员工只有32.4万人。来自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的数据,通用在每辆车上分摊的医疗保险成本为1500美元,而大众为418美元,丰田则只有97美元。
这么高的人工费用已经让这世界老大不堪重负,加之产品格局长期面向所谓有消费力的少数阶级,导致市场萎缩,入不敷出。这艘昔日的巨轮,眼见得其他竞争对手扬帆而过,再也没有多少回天之术来反戈一击。试想早在十多年前,谁如果对这世界老大的坚不可摧性提出点质疑,那马上有人会问他是不是脑袋里有水,懂不懂什么叫汽车帝国?
反之对于才入汽车行业的后来者,特别是资历、实力有限者,刚进入这汽车业之山门犹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行驶的一艘小船。陆风才到德国去试试水,一场碰撞试验几乎就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可是汽车市场正所谓是风光无无限:这里有着无限的商机与可观的利润空间。于是原来“在城里的人”不想走,“城外的人”还纷纷地想挤进来。
只是在这个市场上怎么样来立足?怎么样来扩张?拼资本?拼技术?拼商业运作?抑或是玩点瞒天过海之术,来点诡道?其实汽车市场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分上,已经不是哪一家的天下,也已经不是哪一种车的天下,从微型车到顶级豪华车这样一个宽泛的幅面上,既有条条大路通罗马,又有哪处黄土不埋人?关键是怎么样来正确地认识这种业已细分化、业已差异化的市场,怎么样来正确地定位自己。
看到通用,福特的市场失利的种种案例,甚至于有人已经用到了“通用得了活癌症”这样地词语,有时不免让人心生疑窦:像美国这样向全世界输出技术,输出管理,输出智囊,输出资本的国家,怎么就眼睁睁地看着这两艘巨轮一点点地往下沉?那些个世界顶级的市场分析大师、MBA高手、市场超人都到哪里去了?怎么面对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下沉趋势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麻木不仁?
看来这个风云变幻的汽车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还不失公平性,谁都可以来玩一玩,并且绝对成不了谁家的一统天下,再你资本巨大,再你技术领先,再你营销上怪招频出。综观在这个市场上处于上升通道的厂商和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因势利导,积极进取,与“与时俱进”这句话可望真是不谋而合。
另外一点就是成功企业通常都有一种正确的市场定位,知道自己在这个市场上的位置是什么,自己当前的市场目标是什么?在一段时期内甚至于要耐得住寂寞,很少去搞追涨杀跌或者说一条路走到黑。但是在当今这个以短期成败论英雄的市场上,人们的心态是太过了浮躁了,短期的营销业绩成了论说英雄的唯一标准。
于是出现了两种奇怪的倾向,要么对原来畅销的车型就误以为是市场上的金宝銮,一朝仙就要吃遍天,对于业已发生变化的消费者心理麻木不仁。要么对期望值很高的新品以为辅以天盖地的营销火力就可以打开通道,一俟市场情况不如想象中那么好,便换将走人,不停地让销售班子下课,好像车不是造出来的,是卖出来的,造得对不对路不是关键,营销手段才决定一切。
但是反观在市场上很成功的产品,无不是符合于当时当地的某种特定消费需求,一旦环境改变了,就可能变成张冠李戴之事。高尔在巴西大红大紫,来到中国却落水无声;高尔夫在欧洲至今热销,在中国市场上却怎么也红不起来;雨燕在国外的某些市场上受到追捧,来到国内这“小排量精品”之说却引不起多少人的响应;夏利这老爷子车,虽然世人对其微词不断,也无脱胎换骨之笔,却俨然又成了2005年度的销量冠军......
当然现在是能源形式较为紧张,可谁能保证小排量车就一定会火起来?小排量车还有个ABC之分。汽车市场,扑朔迷离,变化无常,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适者生存。
只是这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产品为“适者”,那就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可以看到的一点是在汽车市场上,战术高手赚快钱,战略高手赚大钱。当前各种设计大师,营销精英大概已经够多了,而这个市场可能需要补充点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哲学家。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