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汽车是一件商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有时候,汽车又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可以随时升迁又可以随时抛弃;有时候,汽车是伴侣,是朋友,充满爱心的你不容它受一点儿委屈。在不少年轻人眼中,汽车这个运动着的私人空间,有着无穷的魅力。 拥有汽车,才能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汽车玩乐族
在这个新趋势和酷文化横行的时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成为时尚意识觉醒一族,染发、刺青和酷装扮,成为他们自我标榜的个性符号,街头篮球、饶舌乐和滑板运动被他们普遍接受,就连汽车也成为他们的大玩具。
这个原本用来衡量身份的工具到了年轻人手里,就变得不那么功利了。口袋并不饱满的年轻一族拥有与老一辈人完全不同的消费观念,“玩车”的意识更甚于“用车”。他们不喜欢循规蹈矩,不喜欢约束和纪律,只有汽车才能展示他们自由的个性。随着汽车价格的逐渐降低和小排量车的风行,年轻人必将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
中国年轻人向往西方同龄人的生活,并梦想像他们一样,年纪轻轻就能驾车飞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新锐群体对待汽车的态度更加明确。汽车并不是一件生活必需品,但却是年轻人最重要的伙伴,是一种新的社交用具。钟爱时尚的年轻人,通常会选择实用价值不高的车型,比如说单厢车或双座跑车。这类车也许并不适合家用,但对年轻人却能构成相当大的吸引力。开这些车出去兜风,绝对能为自己增加不少印象分。
和宝马私奔
有人说,汽车是最合适的恋爱道具。在美国,男孩子追女孩子,必要的条件是有一辆漂亮的汽车。青年男女约会的最好方式,就是开车出去兜风。在中国,有车的大学男生备受女生青睐,而那些少年企业家却忙于事业,无暇浏览爱情风景。女生们只好将眼光投射到校园外,期待一段和名车有关的爱情邂逅。
富豪征婚,向各大高校派发宣传单,女大学生为追寻有车生活趋之若鹜。与这些忙于参加“选秀”,得谋富豪一见的同龄人相比,那些早就开车上下课的女大学生似乎称得上是幸运儿了。中国成功的企业家不多,但想成为企业家背后女人的女大学生却有不少。丝毫不用怀疑,那些傍上新富英雄的女大学生,成色都很不错,能和企业家有共同语言的女生,个个通晓商业文化,而且多研读过心理学。
事实上,能让大款为之心动,并买宝驹相送的女大学生也不简单。她们明白,和大款谈恋爱就像做生意,有一定的风险性,要有心计才能达成。看见开豪车的女生,男生们总不忘损几句以实现心理平衡,而女生们对风花雪月的校园爱情,却早感到腻味了。当汽车时代的爱情打上了豪车的烙印,这份爱情就变得充满了功利色彩。
钟爱两厢车
老一辈人之所以喜欢三厢车,主要是为了追求体面及自我满足感。从消费心理看,中国消费者大多数都是第一次买车,首先要顾全面子;从实用主义的角度上来讲,有头有尾的三厢车更适合一家老少使用。
事实上,有些两厢车内部空间小,确实会给人一些局促的感觉。而对于买车图个舒服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这种设计是犯了大忌。中国人的固有观念是:同等配置的车,两厢车一定要比三厢车便宜,但实际上价格往往达不到消费者的期望,所以三厢车一直在中国有很好的人缘。但在中国年轻人眼里,三厢车“面相”太土,开起来反而丢份儿。
对于车体比较小的轿车来说,两厢车不仅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汽车的利用率,而且有方便操控等一系列明显的优势,所以在国际上成为小型轿车的主流。
这一趋势,已基本被中国的年轻消费群体接受。首先,这些年轻人的父辈往往已经有了第一辆车,所以孩子们买车基本上不从实用角度去考虑,而着重于样式和功能;其次,年轻人对时尚的敏锐嗅觉会促使他们去买两厢车,老一辈人认为开大车才有面子,但年轻人却认为个性和时尚才是面子,立足点不同。
逃离城市
“车子外面是整个世界,而车子里面就是家。”在一些年轻人眼中,开着汽车旅行比只身野外越野更刺激,汽车就是你的私家旅馆,不用担心在野外风餐露宿,更不用担心旅馆客房已满。窗外的美景是移动的,早上醒来,窗外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夜晚就可能身处野山边;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汽车就是你的便携绿洲。
在中国,越野车文化决不是单纯的牛仔文化,尽管中国的越野者也拥有“远离公路,穿越原野”的痴情,但支撑这一行动的思想和理念却截然不同。在年轻的时尚人群中,不乏真正的越野爱好者,这些人有理想,有追求,渴望走遍世界,游历名山大川,越野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当中还有不少是酷玩族,追求特立独行,鄙视平庸的生活,渴望逃离城市,但又依恋城市生活,越野探险成为他们宣泄激情的方式。
有人说,越野车的魅力在于将人的双腿延伸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在途中让你体会到战胜自然的乐趣。但有的时候,这种乐趣常常会被永远难忘的生死体验所代替。当年轻人驾车向野外进发时,他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显得异常强烈。
先买车后买房
月薪多少才能买车?有人说个人月收入5000元,家庭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者,买车是可行的。此外,还要衡量所在城市的养路费、停车费、维修保养费、油、税、保险等,全算下来价格不菲。
当然,与房子等其他大宗消费品相比,买车要“便宜”得多。相对于房子等固定资产而言,汽车是“流动”资产,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拥有者扩大活动半径。很多人认为买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自由度,让自己没有压力地面对生活。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通常不愿意贷款买房把自己套牢,迫于月供压力拼命工作,成为不知疲倦的牛。一座价格不菲的房子,很可能就把自己拴在了一个城市,而有了车,你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其他地方。
老一辈人说,有了自己的房子,才能体会家的感觉,生活的安定感才能应运而生。但不少年轻人却认为,有车也是如此,不仅方便出行,节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挣更多的钱,买房自然也不再发愁。再说车价降了是意料之中的事,房价降了难免会受打击,趁着现在房产业的泡沫比汽车业多得多,买房的事还是先拖一拖为妙。不如先买车享受生活,节省工作时间,也免去了买房后的一大堆烦恼。
“负产阶层”现身
那些看多了好莱坞青春片的中国年轻人,总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西方同龄人在假期打短工挣来的钱,就能买一辆不错的二手车了,而中国的学生上大学还花着父母的钱。当然,这些钱是绝对不够买车的。老一辈人常常告诫他们,这份轻松拥有车的梦想并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
许多领略过西方成熟汽车文化的年轻人,对自己的生存处境感到困惑,从而在心中产生一种矛盾甚至激烈的情绪。一个在宿舍墙壁上贴满汽车招贴画的男生,肯定是个彻头彻尾的车迷,也肯定买不起车;他最大的愿望可能是站在名车旁边留个影,却很少有胆量坐在驾驶室里感受一番。有一天,当他真的拥有一辆车的时候,他会格外珍惜。
现在不少年轻人形成了“寅吃卯粮”的习惯。他们不考虑自己的实际经济水平,大胆贷款,不到几个月时间发现自己荷包空空,迫于每月还贷的压力,新车没买多久就送进了二手车市场。
那些依靠银行贷款,提前过上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的人,一旦成为“负产阶层”,危机感就会随之而来,没有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还是不要轻易踏入雷区为好。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