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风]海外建厂的“罪与罚”
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被瓜分割据,如今,俄罗斯又成了汽车巨头们垂涎和正在分享的肥肉。对此,我曾经为俄罗斯的民族汽车工业表示忧虑,但当中国的汽车厂商也蜂拥而至,在汽车巨头们的虎口中争食的时候,我还是感到了一些振奋并倍受鼓舞。
俄罗斯汽车市场的现状跟多年以前的中国有些类似,同样是地大物博,国家经济处在复苏上升发展阶段,人民购买力释放,消费潜力巨大,市场供不应求,但生产能力不足,政策环境宽松,生产成本低,极大吸引着国际汽车制造商们的淘金热情。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折射出了生产过剩的预警信号,把注意力转向新的广阔市场就成为制造商们不约而同的选择。长期以来,俄罗斯的汽车需求大量依赖进口,对消费者来说价格过高,对出口商来说成本也高,而且俄罗斯的汽车发展水平也得不到快速提升,鼓励国际汽车厂商直接在当地投资建厂可谓一举多得。可喜的是,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参与其中,开辟与强者交手的第二战场,面对共同的机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抢占战略高地。
到海外去建厂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共同追求。热衷于海外建厂,与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企业自身发展要求有关,最主要的动因就是渴望攫取最大利润的企业终极目标的驱使。但是,由于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起步较晚,势力弱小,竞争力不强,有人对海外建厂表示反对,认为这些企业“走不稳就想跑”,操之过急。特别是在被认为最有希望的马来西亚市场,吉利的汽车项目搁浅,奇瑞的建厂计划受阻,成为海外建厂时机尚不成熟的反例。反对者主张,自主品牌企业应将精力集中在国内市场上,稳步发展,扩大市场份额,而不应该进行海外冒险。笔者不赞同这个主张,到海外建厂,实施走出去战略,正是自主品牌企业历练和壮大自己的机会,外商可以赚我们的钱,我们也可以赚他们的。就像国际汽车巨头在中国如鱼得水一样,占领了我们的市场并不是它们的罪过,也不用抱有负罪感和背负精神上的谴责;今天中国企业到俄罗斯去开疆扩土,既满足了本国人民的需要,又推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样不应该是“罪与罚”。
近日,媒体披露了奇瑞打算在俄罗斯投资建厂的消息,这是值得上街放鞭炮庆贺的好事。在这之前,河北保定的一批汽车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小批量地向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出口汽车,而且尝到了甜头。但是依靠出口只是小打小闹赚点小钱,比如有的厂家产品不在国内销售,只针对俄罗斯,日子混个小康就不错了,并没有什么跻身世界名企的宏图大志。海外建厂可以视为产品出口的升级之作。刚才也说了,出口的成本较高,产品到了进口国家价格随之上涨,是费力劳神的事情,本来中国的汽车产品卖的就是廉价,出口增加了成本,与当地的国产车和国际品牌的产品相比较,竞争优势大打折扣,于是出现了“赔本赚吆喝”的怪现状。通过海外建厂,在国外建立生产销售管理体系,不但大大降低了成本,有利于市场占领,树立品牌形象,还可以获得长久发展,增强对外来势力的抵抗力。
另外,海外建厂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符合长远规划要求以及企业成长规律。对于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来讲,实施海外建厂策略无疑是获得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赶超国内外大公司的重要一步。研究世界级的国际大公司不难发现,它们均从小规模做起,真正获得快速膨胀,成为国际化企业巨头,有三个不能绕过去的法门,其一是并购,其二是上市,其三就是拓展海外业务。最近在读解密李嘉诚商业帝国的《走出和黄》一书,以李氏的大本营和记黄埔为例,它走过了并购、上市之路,海外业务有80%。
重新研读薄熙来在去年底“全国自主出口品牌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说“名牌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市场风浪摔打出来的,而不是靠政府保护出来的”,“中国品牌群星灿烂之日,自是中国企业扬眉吐气之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勇于走出去,到海外建厂,步子是对的,也是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不但不大加赞赏,而且进行口诛笔伐,是何道理?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