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一个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各省市区领导及中石油和中石化负责人参加的会议9日在广州召开,其中心议题是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这表明,继天然气价格改革和电煤价格市场化改革之后,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品油价格改革“呼之欲出”。
目前中国油价与国际油价之间是
“有限接轨”,即原油价格已与国际油价接轨;而成品油价格变化则由国家发改委调控,即当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8%时,发改委才会重新确定国内成品油的零售基准价。
在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为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遏止高通胀和顾及大众的承受能力,内地成品油零售价格在中央政府控制下一直低于国际水平,但也因此导致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的“倒挂”和国内炼油企业的大面积亏损。
由于成品油业务无利可图,一些企业宁愿把石油出口至外埠,获取和国际油价挂钩的优惠价额。发改委虽屡次上调成品油价但成效不显。加之某些海外地区局势动荡,运力紧张,致使一些地区出现油品供应紧张。
成品油价调整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具有极高的敏感度。相当长一段时间来,有关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之声此起彼伏。
曾有消息说,成品油价格改革将可能缩短石油零售价和进口批发成本的差距。由于中国油价和国际油价有明显差距,这意味着,新机制一旦启用,油价恐有上升。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油价的提升将对各类上游行业形成较大影响。
不过,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蒋洁敏日前明言,国家有关部门已表明成品油改革关键是“疏导价格矛盾”。
发改委去年12月曾表示,今年我国将进一步理顺成品油价格关系,综合考虑国际市场油价变动等情况,合理安排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会集中出台涨价措施”,“既考虑民众承受能力,亦考虑社会承受能力”。中国石油炼油与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田景惠8日说,油品价格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把目前的“有限接轨”逐步变为“全面接轨”。他建议,应该建立石油与相关行业的价格和税收的联动机制,通过从价的税收政策,适当调节强势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分配。不夸张地说,我国成品油价格改革正处在公众关注的“火山口”上,“路向何方”备受关注。
新闻背景:“一个月跟踪法”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目前实行的是“一个月跟踪法”。国家发改委根据新加坡、荷兰鹿特丹和纽约三地一个月前成交价格加权平均价格,若三地油价变幅超过上次调整价的8%,成品油价可立即调整。由于国际油价趋势向上,故成品油价形成滞后差距。去年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幅度超过15%,低于国际油价的30%平均涨幅。
(责任编辑:刘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