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了方向,但我们现在就好比上升到2500米空中的飞机,还不能进入平飞状态;现在很关键,我们还处在求生存的状态,必须继续加速,上升到8000米、10000米的高空。
“命运总是难以琢磨,选择是必要的,关键是看你怎么把握,如何追求。 ” 上海华普汽车董事长兼总裁的徐刚先生,面对《财经时报》记者显得平静而虔诚。
谁无法想像,28年前那个从浙江黄岩一度无奈选择下乡的少年,和三年前年轻有为的浙江省地方税务局的总会计师联系起来;谁也无法想像,做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厅局级干部为之奋斗了26年的仕途,却毅然辞官下海,成为吉利的CEO;谁也无法想像,今天他又成了上海华普汽车的掌门人。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在激起汽车厂商们最狂野的幻想。这为像华普一样的后来者,提供了波澜壮阔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谁能笑到最后,而华普汽车是否也能骁勇善战呢?
“下乡农民”到厅级干部
上世纪70年代中期,16岁高中毕业的徐刚,遇上了人生第一个抉择的关口:依照当时的政策,他和14岁的弟弟必须一个要去下乡,另一个才能留在城里招工进单位。
面对两个初出茅庐的懵懂虎子,父母没有办法替他们选择,而把兄弟俩叫到身边,说:“你们有三种选择,一是哥哥下乡,弟弟招工;二是弟弟下乡,哥哥招工;还有一种选择是,抓阄决定。”徐刚没有迟疑,他选择了第一条,“我先下乡去,做个农民,这是身为兄长应该做的。”
1977年底,摩拳擦掌已久的徐刚盼到了一个机会——恢复高考。在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中,徐刚作为为数极少的幸运者,在500多人中脱颖而出,达到了体检线,对上大学翘首以待。然而直到最后,徐刚也没有盼来录取通知书,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原来,是近乎莫须有的政治迫害,使他失去了被多所大学录取的机会。后来好不容易徐刚才得到了一个“可以教育好子女”的名分,才搭了个末班车,上了师专。
徐刚1980年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这样的平静生活持续到1984年。这一年,徐刚经历了职场第一次角色的转变,在他23岁的时候,他成了全省最年轻的县市级财税局副局长。徐刚笑称自己那时是周围惟一合格的年轻大学毕业生,符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这才取代了高龄财税局副局长的职位。
“那时外出下乡视察,来迎接的人没有几个人和我握手,都和我身边年纪大的股所长握手,没有人会认为我是局长,因为太年轻了。” 年轻是徐刚的优点,也让他遭遇了不少尴尬。问及徐刚是否有成就感,他说,至少现在没有,也许是5-10年以后的事情。
选择商海迎接挑战
人的一生能够真正站在自身立场上选择的机会并非不多,而是不能。
弃官从商的徐刚,首选吉利。
2002年4月,这位现任的上海华普“掌门”官至副厅级,嘎然而止,走向商场,被称为“中国税务系统迄今为止下海的最高官”。
当年5月,徐刚全面负责吉利集团的经营管理工作,接着吉利的成长让人刮目相看:取得了收入与收益比上年度增长98.3%和124.3%的业绩;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51.66亿元,同比增长69%,税利达6.26亿元,同比增长172%;轿车产销量排名由全国第13位上升为第9位。因此,吉利成为第一个进入了中国车业“万台俱乐部”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
徐刚坦言:“做官和经商相似,都要首先做人,诚信、勤奋、稳健。”从吉利家族企业到股份制企业转型过程中加盟吉利,到华普汽车公司处于困境时临危受命,徐刚始终扮演着一个改革者的形象。
“刚到华普时,厂房四周是一片农田,发动机厂还没有竣工。晚上,可以听到青蛙的叫声,如果一个人走夜路还有点怕。”徐刚嘴角掠过一丝笑意,转而恢复了他那张具有徐氏标志性的神态,显得若有所思。
徐刚到华普时,公司还没有住的地方,找到一家民房让徐刚租住,当房东听说来者是杰士达 (华普的前身)的领导时,担心房租而不让他住。回想那时的情景,徐刚依然显得心有余悸。
徐刚说:“当时,华普完全处在高层迷惘、中层麻目、基层瞎忙的阶段。经销商、供应商、服务商都问我要钱:经销商要去年的广告费,服务商要索赔的配件款,供应商要配件款。吉利给我的任务是:每个月要保证800辆的订单,才可以给员工发工资。”
但徐刚毅然认为,华普只有一条路——抓战略定位、方向、目标!为了稳定内部员工的民心,徐刚干脆把户口也迁到上海华普。
冒险10000米高空
今天的华普,徐刚正在全力以赴塑造华普汽车的灵魂——海派汽车文化。
在经历了从吉利再生后,又开始了华普再造。“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容你多想,只能真枪实干。” 徐刚说。
不过,正好是华普海域303下线后准备上市之际,如何在短期内快速扩大销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按徐刚的话说:“子弹有了,怎么打出去?往哪里打?瞄准谁?在某种程度上说,子弹只剩下最后一颗了。”海域303是否能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关系着华普汽车的生死存亡。
当时,华普汽车在全国共有90多家经销商,其中半年以内没有提过车的经销商有40多家,三个月内没有提过车的有20多家,剩下的30多家的提车量也少得可怜。
对此,徐刚做了一件极为冒险,但这次却让华普汽车在战略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决定。“在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十家经销商中挑选了20家,每家先提供16辆新车,先给车,后付款。”
“虽然在给车之前,花了很长时间了解经销商,但在发车时,还是有相当大的压力。那2000多万元,300多辆车对当时困难重重的华普来说,决定着最后一颗子弹是不是能赢得市场。”那时候,徐刚两天要跑三四个省市,几乎走遍了华普汽车在全国的重点经销商,与他们沟通、交流。
“1个月后,我们零散的收到了一些订单。3个月后,全国38家经销商的订单陆续飞了过来!”华普主管销售的副总廖雄辉显得平静而庄严。“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证明了当时非常艰难的决定。”3个多月时间,华普汽车销售4200多辆,2004年全年总销售过万台。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阵痛后,2005年上海华普汽车确定了海派自主的汽车品牌,做强、做大华普品牌。
华普一路飙升。2005年,华普实现整车销售24518辆,同比增长134.9%;实现销售收入14.66亿元,同比增长115%,上交税金1.25亿元,同比增长153%;均创下华普创建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同时华普发动机公司共生产20100台。此外,有794辆出口到全球25个国家。
面对这些辉煌的数据,人们也许会将徐刚这个汽车冒险家,与那些世界上最成功的大腕商业领袖相比。“尽管有了方向,但我们现在就好比上升到2500米空中的飞机,还不能进入平飞状态;现在很关键,我们还处在求生存的状态,必须继续加速,上升到8000米、10000米的高空!” 显然 ,这个汽车改革的激进派徐刚,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