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风]发展自主品牌别指望“政府之手”
——兼致13位汽车老前辈 进入作者博客>>
首先笔者要向上书党中央、国务院的13位汽车老前辈表示敬意,他们提出的“建设汽车工业强国”的建议同样表达了我们的心声。 尽管有人说他们天真可爱,有人说他们螳臂当车,或者是吃饱了撑的,但建议书充满忧患意识,言辞恳切,发人深省,随着中国汽车大国的排名紧逼汽车帝国美利坚,如何成为汽车强国的现实考虑就顺理成章地接踵而至了。
读罢全文,在为老前辈们的民族精神感动之余,笔者还有点悲哀,在“动辄上书总理”渐成风气的今天,前辈们显然把振兴中国汽车的最后希望寄托在了政府身上。建议中指出,汽车工业强国的标志是“自主性”,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建设汽车工业强国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意思很明显,就是对汽车产业加强政策干预,对民族企业加大政府调控和扶持力度。愚以为,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发展自主品牌、民族企业应该遵循汽车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要老是指望政府。
毫无疑问,建设汽车强国的前提和落脚点均为自主品牌企业的强大,客观事实是,我们的自主品牌是如此弱不禁风,从汽车工业起步30年间的步履蹒跚,到合资时代来临民族企业的集体倒戈,再到新兴自主品牌企业星火燎原,在中外汽车企业、民族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实力对比中,自主品牌始终处于劣势。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对汽车产业进行了统一规划,奠定了汽车产业基础格局,但遗憾的是,没有计划出富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没有计划出国际化大企业。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和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仍然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最终形成了所谓的“八大集团”,“三大六小”,初衷为“以市场换技术”的中外合资模式出现。中国加入WTO前后,合资风潮席卷汽车行业,完全独立的自主品牌几乎全军覆没,这也是国家政府部门推波助澜的结果。指望政府是长期积弊,是不科学、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历史经验表明,完全依赖政府,缺乏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是不会有自主品牌的明天的。
国家和政府何尝看不到自主品牌衰退、国际巨头领舞中国汽车市场的现实?只不过目前的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已经不允许强行干预,政府的表现也无能为力。20多年来,中国汽车合资模式像农夫怀中的蛇一样已经被捂活了,是它们主导着中国汽车产业,形成了今天的繁荣之势。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强硬措施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政府的力量依靠谁来发生作用?在合资企业中,话语权为外方把持,靠它们发展我们的自主品牌显然是痴人说梦。看看它们的合资年限吧,上海大众为45年,东风日产、长安福特为50年,一汽丰田、广州本田、北京现代、北京奔驰为30年,四五十年过去,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叶,发展自主品牌等于做春秋大梦,遥遥无期。把“警恶惩奸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交给“三大”实属荒谬,除了合资路线的羁绊,它们信誓旦旦发展自主品牌的底气不足,另外它们走的是高端路线,难以在中国这个巨大的经济型车市场中形成大气候,不符合建设汽车强国的设想。老前辈们提出要集中力量扶持几家自主品牌企业,那么扶持谁呢?扶持一家就会给其他企业带来伤害,挫伤积极性,抹杀正在崛起的自主品牌践行者们。企业联合重组的路径是否可行?然而,自主品牌企业的特点就是个性鲜明,由政府包办的婚姻也是靠不住的。汽车企业的联合在两种情形下有两个途径,一是在行业景气时期,处于大好时光下的企业为了提升竞争力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需要进行自愿联合,目前的中国企业还没有这种苗头,单打独斗的发展愿望强烈;二是随着行业的深入发展,依照适者生存原则,弱肉强食,当企业处于低迷和劣势地位的时候被兼并重组,目前中国的自主企业之间势均力敌,时机并不成熟。而这一切的发生只能是市场的作用,而非政府之手。
反观汽车强国们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本国民族汽车企业的崛起大都是自发式的,而不是由政府包办。在初级阶段,一个国家的汽车产业可塑性强,政府的力量可能很大,会左右汽车发展模式,但是到了今天,由政府出面强行干预的事情鲜有所闻。在这里,政府的作用就是通过政策方式积极鼓励倡导。上个世纪,美国、日本、韩国的汽车企业何止三家五家,目前的格局完全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从本国到国际,韩国大宇被美国通用收购不是政府的力量,日本日产与法国雷诺合并不是政府的力量,美国克莱斯勒与德国戴姆勒-奔驰的联姻不是政府的力量。拿近的说,通用汽车举步艰难,美国政府对此已经不再表态,没有扶持政策,甚至也没有半点安慰的话语。印度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得比我们好,得力于早期国家的积极扶持,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了50多年,走过了20多年的合资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指望国家扶持,黄花菜都凉了。
愿望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在自主品牌势单力薄的时候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是应该的,但如果让政府扮演决策者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幻想是落伍的。在搜狐汽车采访蒋一子访谈中,老先生提到建设汽车强国的依靠是自主品牌企业,是民族企业领导人的觉悟,笔者觉得这才是合谱的想法。依靠民族企业自身,特别是新兴自主品牌的力量,国家只需创造良好的政策、投资、国际合作等环境,自主品牌企业才有生命力,中国的汽车产业才能逐步强大起来。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必将追究。文章系作者本人观点,与搜狐汽车无关。 (责任编辑:陈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