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总是在中国汽车行业最前端的人物,在一线摸爬滚打的人物,您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有发言权,因为实践是第一位的。您也有13位老领导专家上书中央,上书胡锦涛总书记,要把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您个人的感觉,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环境怎么样,您觉得中国汽车产业真正做大做强需要做一些什么事情,不管对政府来说,对消费者来讲,对社会舆论环境来讲,需要怎样的配合?
李峰:汽车产业在发达国家都是支柱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之后,必然要这样,我也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老人能为中国的未来在这些呼吁,非常高兴。 实际上汽车产业是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拉动作用非常大,竞争强度也非常大,既然是资金、技术包括产业链都是高度云集的,中国汽车要真正意义上把事情做大,像技术、资金,中国都不是太缺,像技术,很多自主研发已经走的不错了,以后还会上;资金方面,国家在这方面也不是说特别缺钱,现在关键缺两个东西,一是人才,在汽车大企业里来驾驭企业管理、研发、营销等一系列工作的高素质的人才,人是第一位的。有了人其他什么事都能搞好。
第二位是消费者的支持,尽管中国人过去跟现在有些变化,中国车自己本身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人缺乏用自己车的理念和认同感这样的民族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文化需要一定的土壤和环境来培育,使得能够给中国汽车更多的机会,甚至是跟合资品牌有一个平等的地位和机会。因为外国品牌毕竟是一个很强势的对手,而我们是很小的婴儿,这之间的博弈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对等的,是需要靠消费者的支持、理解,靠一定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环境来支持的。企业也要争气,企业做大了,产品质量,、规划、人力资源如果完全跟得上企业的发展,加上消费者的些许认同,我、政府的支持,自主品牌应该无往而不胜。
主持人:希望中国消费者像韩国消费者那样热爱自主品牌,养成购买的习惯吗?
李峰:不仅这样,简单地看韩国偏激了,可以去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看看,都是这样。尽管都是WTO的成员国,意大利人用意大利车的比例占多少,意大利是60%、70%用意大利的车,德国人更是这样,法国人也是这样的,美国人也是这样的。我们说韩国,大家觉得他特别地极端,日本人相对也是比较封闭的,中国太开放了,我们去看欧美,欧美已经非常成熟的汽车社会,本国的品牌销售绝对是主流的,那是基于它的品质还是品牌还是基于什么?还是民族的情结,这个东西很简单,出过国的人都可以看到。
主持人:我上次在德国采访,德国人说意大利车不好,但意大利人说就要开买意大利车。
李峰:社会学不太懂,社会学里很深层次的国家的概念,民族的概念,是很能影响人的消费理念的。欧盟的货币都统一了,关税什么都没有了,没有经济上隔阂的问题了,完全是跟经济没有关联了,但为什么法国车在法国市场占有率那么高,意大利车在意大利占有率那么高?上次有记者问我,是不是可以说2004年是中国民族汽车的分水岭?我个人认为只是刚开始到了一个起动的元年或者加速的元年,如果是分水岭的话,这不算是分水岭,分水岭有两个标志,一个是中国汽车什么时候在国内做到老大,这算是一个分水岭。第二个分水岭,所有的民族轿车、民族汽车加起来,我们占有率什么时候超过一半,这两个恐怕能说得上,算得是分水岭,真正的分水岭是所有的民族品牌能到50%,这是中国汽车的分水岭,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跟法国人说,跟意大利说,你看我们自己国家的车占一半,那只是当年的销量。如果当年的销量到一半,还不是分水岭,如果再往后看饱有量到所有的民族品牌一半,那又是一个层面,我认为分水岭是三个阶段。
主持人:05年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是25%,今年预计是30%,到一半的话,李总您觉得用几年?
李峰:我希望步伐走稳,我们希望用最快的速度三到五年,如果做不到的话,希望能够给我们一些时间和机会。让大家团结起来,为国家做点事情。
主持人:今年上汽集团也会推出自己的品牌轿车,作为国家队成员,三大集团也来介入自主品牌,全面生产和经营,李总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三大集团来参与和制造的话,会不会对整个自主品牌的发展有一个促进作用呢?
李峰:当然,一定是。因为三大集团有了跟很多外企非常好的合作基础,这方面培养了大量的生产文化,工厂设备和人力资源队伍,如果他们有一些产品再加上组织,能够形成这样的整个民族品牌的舰队往前走,是未来在市场化的汽车业往前走,走出跟日韩欧美,包括巴西所有的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
主持人: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访谈告一段落,非常感谢李总,今天大量精彩的发言让搜狐网友受益匪浅。
李峰:希望搜狐网友多多批评,因为毕竟是汽车界的小部队,请大家多多批评。
(责任编辑: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