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精英,在现今社会已分成了社会精英,行业精英,城市精英三个范畴。如下则就“CITY(城市)精英”的概念来进行了一次讨论。
何为CITY(城市)精英?一百个人心中可能有一百个不同的定义。 但一般人都认为它包含如下几个因素:Creative(创造领先)、Intelligent(智慧出众)、True(真我个性)、Youth(年青活力)。在人们眼里,CITY精英是在现代都市中,积极进取,充满活力与智慧;力求领先他人,并具有真我个性魅力的一群人。
也许他们只不过是生活、工作在各城市的中间阶层群体,但却是能推动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即便他们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知识面很广,但依然乐于接受竞争挑战、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理论,关注社会热点,投身社会公益事务,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精英是怎样划分的?什么才是CITY精英?
鲁开垠(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以下简称鲁):什么是CITY精英或社会精英?很难对它们都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在我看来社会精英则一般是指社会中优秀的群体或阶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非常杰出的人。
彭澎(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博士、研究员,以下简称彭):我认为精英是指能对社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的人,用传统术语说,也就是英雄。战争年代出英雄,现今和平年代出精英。
黄茂慧(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营业部副总经理、经济师,以下简称黄):我认为行业精英则是指某个领域内做出了贡献的人。通俗地说,这个领域因有你而精彩。就像一个花园里种了很多花,但是有一两株花非常漂亮非常抢眼。
梁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大洋网管理人员)在西方,“精英”一般用来指代那些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具有杰出才能和贡献的人。而在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许多人被作为道德精英而受到统治阶级的肯定和推崇。从历史的角度看,被社会定义为精英的群体,总是那些顺应历史和社会潮流的影响力人物,在今天,推动社会进步和增进人民和谐的人,他们更有资格成为精英,也就是“城市精英”群体。
杨希宏(广州锐旗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代表):城市精英应该是一个城市里面,在不同的领域内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人。
梁晶(MTV中国频道中国广东区副总经理):所谓精英,应当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面,比如说经济的、公益性的,或者是个人的影响力、号召力。评价一个人是否“精英”,在于到底他给社会留下了什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规则,以及人们的观念和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精英”是达到了“自我实现”的人物。因此,某些长期自愿支援贫困地区的志愿者,打工供妹妹上学的年轻人等,也可以被列入现今“城市精英”的范畴。
彭:现在社会上说的“精英”这个词语,在某些行业是一种很酷的称谓,如“反恐精英”、“精英聚会”,某些房地产商说某个楼盘住的全是“精英”,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所说的精英。
CITY精英要具备哪些特质?
鲁:一要有理想,有抱负。二要有知识。三要让知识转化成能力。四要有影响力。
黄:我认为,要成为城市精英,更多地依靠他的个性,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在某一行业成为领先人物。就像一种名牌商品有其它商品的共性,但在方面不定期有其独特的个性。
彭:我觉得对于城市精英来说,个性不是最重要的。城市精英更多地体现社会价值,体现影响力,能影响社会大众。
梁晶:城市的精英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产生影响。但是这并不是说,城市精英就一定是十全十美的、“纯粹”的人,他们也会有缺点。
鲁:网上有人将薄熙来的精英特质概括为坚毅,将郎咸平概括为质疑等等,我认为这只是对某些精英个性的概括,不能具有共性。有些人把精英的特质概括为爱读书,当然作为一个城市的精英必须要有知识,但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如书本知识)和隐性知识(如社会知识)两类,其中隐性知识才能形成精英至关重要的能力。
彭:其实学历和职称对精英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尔•盖茨大学都没有毕业。
黄:像坚毅这些品质只能是精英的特征,不是成为精英的手段,只是某个精英具备的某些性格,不代表所有精英的普遍特征。我认为,要想成为城市精英,关键是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做什么都要做最好。
彭:精英可能有某些性格,但这些性格不能成为精英的标志。十大元帅各有不同的性格,但都是精英。因此不管城市精英具备什么性格特征,关键是要看他的贡献是否被社会承认。相对来说,他们的品质更为重要,一要有梦想,像马丁•路德•金一样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去追求;二要能将能力转化为影响力,而转化的方法各有不同;三是这种影响力是正面的,不仅要有知名度而且还要有美誉度。
鲁:除此之外,我认为精英还应该有智慧,有良知,有事业心。
CITY精英一定是成功人士?
彭:城市精英不能等同于成功人士,像某些大学者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被人发现他的巨大价值。像德国哲学家杜林生前一直只是个大学讲师。而许多成功人士虽然目前做生意很成功,但过几年也许一贫如洗。所以说,不要以成败论英雄,关键是他对社会的贡献。
黄:没错,看一个人是不是精英,不能单独看他能赚多少钱。
鲁:商界一定要以成败论英雄,可以以财富作尺度。
彭:商界成功人士创造了社会财富,提供了就业机会,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但也不能贴标签,有些商界成功人士虽然很有钱,但赚钱的手段并不道德,当然不能算是城市精英,充其量仅是城市的富有阶层。
中产阶层是不是CITY精英?
彭:两者判断标准不同,精英的划分是以价值来判断,中产阶层的划分是以收入来判断。如美国将年收入3万美元以上的称为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将会占到社会的80%左右。正如有些城市精英很清贫,但这个城市,这个社会。甚至于这个国家的脊梁。
鲁:联系到上一个问题,中产阶层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但精英本身不能以数量来衡量,不能划个百分比,它只能是自然形成的。
彭:当前我国处于转型期,什么东西都拿来物化,如院士就应该称为精英,年收入多少就是达到精英的标准,获国家级奖励就是精英的标志等等,这都是不合时宜的,将所有精神方面的东西物化就显得很庸俗了。
梁晶:并不是所有的中产阶层都能成为城市精英,精英不是一个纯经济的概念,并不是以财富作为衡量标准的,我依然认为是达到“自我实现”也已是精英了,至少是城市里的精英。
城市内的精英是否已存在过剩问题?
鲁:城市精英不存在过剩问题,人才才存在过剩问题。如大学生不好找工作,而高级技工却好找工作。人才是指获得过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不能称为精英。真正精英在世时影响很大,一旦去世却找不到其它人替代。像王选的去世,能难找到人能够替代。当然,达到这个高度的精英,就不仅仅是城市的精英,而是社会的精英了。
彭:其实人才也不过剩,目前我国的人才只存在结构性的过剩,地域性的过剩,像农村很多地方还是很缺人才的。
精英能否通过媒体塑造?胡戈是精英吗?超女是精英吗?
黄:不能说媒体塑造精英,只能说媒体或社会为精英提供了舞台。
彭:其实行行出状元。在过去传统社会,精英都是默默无闻。现代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精英推动了社会发展,产生了社会影响力,因而很容易受到媒体和大众关注,成为公众人物。像胡戈一夜之间冒出来,只用了几十块钱制作的短片,却产生了《无极》用3亿元投资才能产生的冲击力。胡戈可以算是网络精英。不能因此说精英可以一天就塑造成,其实精英的背后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像胡戈的技术手段是一流的,价值判断力和审美力也是一流的。
鲁:不能说人知道越多就是精英,如超女,我觉得不是精英,因为她们对社会的贡献不够大。
黄:公众人物与精英之间要进行区分,精英对社会的影响力能持久,而且是正面的。
彭:超女是媒体发现的,以前我也一直不能接受,既然社会那么多人接受,体现了社会的价值反叛,体现了民主意识,起吗影响了很大一批群体。至于她们是否是精英,留待以后再作结论。
精英是否存在循环的问题?精英能否世袭?
彭:精英也可能是各领风骚几十年甚至三五年,某些精英本来站在社会的最前列,但可能过几年后就退居二线了。精英不能世袭,俗语说“富不可三代”,现在很多教授的小孩却考不上大学。
鲁:精英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给他提供了大舞台,父辈可能会影响后代,但不能遗传。
黄:成为精英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每个行业都能产生精英。农民也能产生农民企业家的精英。
怎样才能成为广州这座城市的精英?
黄:精英没有地域性,在哪都能成为精英。
鲁:只要是精英,广州是欢迎的,它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只要是精英,在广州一定能够发挥聪明才智。
彭:广州的城市精英要对城市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能积极参与城市的经营管理。
梁晶:广州这个城市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如果把她比作一个品牌的话,她就是一个人性化,不虚伪,更加能让人活出自己的品牌。她没有太多浮华的东西,也不像北京、西安那样有特别厚重的历史内涵,但是让人感到亲切。这座城市中的“精英”们也有着和其他大城市明显不同的气质,他们注重脚踏实地,行事比较低调,很多人与你身边的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这是广州很有吸引力的特色,是城市精英们的大舞台。
后语:
刚接触到关于“城市精英”主题文章,其实心目中对“精英”一词的理解也比较模糊。采访了不同行业的几个代表人物,梳理稿件时,自己对“精英”的理解也慢慢清晰起来。如鲁教授所言,真正的精英人物一定要有抱负,商界精英要有产业报国的抱负,文化界精英要有光大中华文化的抱负。而城市精英则要是新观念的传播者、是新技术应用的推动者、时尚潮流生活的主张者和体验者,是新一代的弄潮儿!
的确,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大的今天,职位高低、薪水多少成为很多人的终极目标,特别是面临越来越大就业压力的大学毕业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冲撞中也慢慢消磨了求学时的锐气,以融入社会为第一要素,理想让位给了圆滑的处世方式。
被访者给编者最大的感触是他们对理想的坚持、他们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孜孜追求以及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执着态度,在社会历练多年后依然有棱有角,依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理念。大城市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机体,各行各业都有可供发挥智慧的大舞台,城市的“精英”人物更是多不胜数。作为媒体,我们希望大家看见的不仅是他们现在的成就,而是希望他们的信念、抱负及努力过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城市精英,从创新中走出
在广州的人力资源交流业界,杨希宏是一个无人不晓的名字。
1992年,已经在武汉教了四年书的杨希宏南下求职,但来到广州后却发现求职没有好的途径,更没有什么任何的信息,当时他想,“自己有学历有工作经验又不笨,为什么找工作还那么难呢?而与我遇到同样问题的一定很多。因为我是学信息专业的,经过分析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杨希宏说,他先是找到一家信息公司承包下其中一个部门,然后聘请十几个大学生,亲自带队到广州的写字楼开始“扫街”行动,一家一家企业的上门去问,把企业的招聘需求信息搜集起来,再经过整理,即把企业的具体名称和地址电话隐去,最后把信息刊登在报纸上。“没想到效果非常好,见报第一天就跑来很多人,我们收钱都收不过来。”当时报纸还在头版报道了这件事,杨希宏从些走上人才职业中介这条“不归路”,至今在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
“这14年当中经受住了很多诱惑,比如有些企业想多元化发展,曾经想挖我过去,而我自己也是有很多机会去进行其他领域的投资,但我都没有动摇,始终如一地从事着人力资源服务这一行业。”
从1992年开始,广州才开始逐步形成人力资源服务这一产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职业中介公司成立,竞争也越来越激烈,1995年,杨希宏把公司挂靠到了南方人才市场,开始举办现场招聘会,搞得有声有色。“说实在的,在南方人才这个舞台上,我自身的策划和执行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我一向都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尽管我在南方人才这个平台继续呆下去也会活得很滋润,但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我理想中的事业是南方人才给予不了的。”
2002年9月,杨希宏及其员工出走南方人才,业界震动。出走后,以广州市锐旗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来开拓一片广阔的空间,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个人理想成了杨希宏最大的追求。
在采访中,杨希宏坦言,中国的人力资源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后面的路还很长,现在已经不是再空喊口号、概念的时候,因此,锐旗将2006年定义为技术年,将努力提高在人力资源服务各方面的实操技术,使服务更细化、更到位。
对于自己以后事业的发展,杨希宏说:“创新,不断创新,我将努力不懈地寻求突破。我的座佑铭是:一是要有归零心态,即使失败了大不了从头来过,永不言败;二是勤奋,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深深知道庄稼要好收获就得从早忙得黑,而干事业也是一样,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三是共赢,做企业要懂得共赢的策略,这样生意才能做大做强。”
城市精英,找到知识与行业的契合点
10年前,当梁泉准备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广州日报也正开始组建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围绕着信息采集、编码、输出等环节的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方法层出不穷,互联网和传媒文化产业刚刚勃兴,所有这些使梁泉看到了一个空前的机遇。最后,他决定选择加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10年过去了,我用所学的知识为集团的发展服务,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事业,以及现在传媒技术和结合也给了我巨大的发展空间,使我的人生有了极其不寻常的一段经历。”
精英人物应该给社会反馈什么?梁泉认为,与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有所不同的是,在当代中国,新一代的社会精英主体,基本上都是通过“考试+实干”所涌现出来的专业人士,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非常浓厚的专业和知识特征,国际化程度较高,自我奋斗的痕迹往往非常明显。新生代社会精英与其他社会阶层最明显的区别可能就在于知识和文化资本占有量方面,因此他们更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所拥有的话语权,向社会传达自己的境界和价值观,这对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正由于新生代的社会精英,大多是通过‘考试+实干’而涌现的,因此他们基本上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非社会财富的占有者。所以在我个人看来,新生代社会精英可能更容易同社会其他群体和谐共处。”
对于精英人士应该如何平衡自身事业成长与社会公益之间的关系,梁泉坦言,他自己一个典型的专业人员,直接服务于公众事业,因此,这里面并不存在纯粹的属于个人的事业,个人的成长对为之服务的公众事业有利,与此同时,个人所服务的事业的发展将会给个人提供更大的平台。
最后,梁泉说到:“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对我个人来说,目标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成为一名最优秀的传媒领域的知识者和管理者。” (责任编辑:刘杰 ) |